乙肝病毒全称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具有嗜肝特性的DNA病毒,属于肝炎病毒科。
乙型肝炎病毒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三大途径传播。血液传播包括输血、共用注射器、纹身等;母婴传播涵盖宫内感染、分娩时接触母血及产后哺乳;性接触传播则因精液、阴道分泌物含病毒而发生。其传染性极强,急性、慢性患者及病毒携带者均为传染源,日常密切接触如共用牙刷、剃须刀也可能感染。
病毒侵入肝细胞后,通过逆转录过程复制并整合到宿主基因组,引发肝细胞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长期感染可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癌,患者风险增加100倍以上。此外,病毒还可侵犯胃黏膜、肾脏等肝外组织,引发消化系统疾病或肾小球肾炎,严重威胁患者健康。
若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肝区疼痛等症状,或与乙肝患者有密切接触史,应立即前往肝病科或感染科就诊。医生会通过乙肝五项、HBV-DNA检测及肝功能检查明确病情,慢性感染者需每6个月复查甲胎蛋白和肝脏超声以监测癌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