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耳分泌性中耳炎的成因包括气压损伤、咽鼓管阻塞、上呼吸道感染等,应针对具体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气压损伤
当外界气压急剧变化,如乘坐飞机快速升降、潜水等,中耳内外气压失衡,易引发分泌性中耳炎。
治疗上,首先应尽快脱离气压骤变环境,如果在飞机上,可通过咀嚼口香糖、吞咽动作、捏鼻鼓气等方式调节中耳压力,缓解不适。症状较轻时,通常休息后可自行恢复;如果症状明显,可遵医嘱使用鼻用减充血剂,如盐酸羟甲唑啉滴鼻液等,减轻咽鼓管咽口黏膜肿胀,促进气压平衡。
2.咽鼓管阻塞
鼻息肉、鼻甲肥大、腺样体增生等疾病可导致咽鼓管阻塞,使中耳腔通气引流不畅,引发炎症。
治疗需先解除阻塞因素,如鼻息肉或鼻甲肥大患者,可遵医嘱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鼻等,减轻黏膜炎症和肿胀,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手术切除鼻息肉或部分鼻甲;腺样体增生严重者,需行腺样体切除术,以恢复咽鼓管的正常功能。同时,可配合咽鼓管吹张术,促进中耳腔通气,减少积液。
3.上呼吸道感染
感冒、流感等上呼吸道感染可通过咽鼓管蔓延至中耳,引发分泌性中耳炎。
治疗以控制感染为主,病毒感染多可自愈,期间注意休息、多饮水;细菌感染时,需遵医嘱口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此外,可使用黏液促排剂,促进中耳腔内积液排出,加快炎症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