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方法为中药方剂治疗、针灸治疗和推拿按摩。
1.中药方剂治疗
脾胃虚弱型患者常表现为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食后胀满、神疲乏力等症状。针对这种情况,常用的方剂有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等。这些方剂具有健脾益气、和胃止痛的功效,可改善脾胃功能,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肝胃不和型型患者多有胃脘胀痛、痛连两胁、嗳气频繁、情绪波动时症状加重等表现。柴胡疏肝散、舒肝和胃丸等是常用的治疗方剂,它们能够疏肝理气、和胃止痛,调节患者的情绪和肠胃功能。胃阴不足型症状主要为胃脘隐痛、口燥咽干、五心烦热等。一贯煎、益胃汤等方剂可起到滋阴养胃的作用,补充胃阴,缓解患者因胃阴不足引起的不适。
2.针灸治疗
体针选取中脘、足三里、内关、胃俞等穴位。中脘为胃之募穴,可和胃健脾、通降腑气;足三里是胃经合穴,能调理脾胃、补中益气;内关可宁心安神、理气止痛;胃俞为胃的背俞穴,能和胃健脾、理中降逆。根据不同的证型,可进行补泻手法操作,以达到调节脏腑功能、缓解疼痛的目的。艾灸常选用中脘、神阙、足三里等穴位。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和气血的作用,对于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效果较好。通过温热刺激穴位,可改善胃部的血液循环,增强脾胃功能。
3.推拿按摩
腹部按摩时患者仰卧位,医者用手掌在患者腹部以顺时针方向进行环形按摩,手法要轻柔、均匀,每次按摩10-15分钟。这种按摩方法可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缓解胃脘胀满等症状。穴位按摩按揉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位,每个穴位按揉1-2分钟,以产生酸胀感为度。穴位按摩可刺激经络气血的运行,调节脾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