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和骨质增生的区别在于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等方面。
1.定义
腰椎间盘突出是指腰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或脱出,压迫周围神经、脊髓等组织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
骨质增生则是由于构成关节的软骨、椎间盘、韧带等软组织变性、退化,关节边缘形成骨刺,滑膜肥厚等变化,而出现骨破坏,引起继发性的骨质增生,导致关节变形,当受到异常载荷时,引起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在腰椎部位常表现为椎体边缘骨质增生。
2.病因
腰椎间盘突出主要与椎间盘退变有关,随着年龄增长,纤维环和髓核含水量逐渐减少,使髓核张力下降,椎间盘变薄,结构松弛,弹性降低。此外,损伤、妊娠、遗传因素、发育异常也可能诱发该病。
骨质增生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衰老、损伤、肥胖、代谢障碍和遗传等因素有关。腰椎的骨质增生多是由于长期的机械刺激,如反复的劳损、不良姿势等,导致椎体边缘出现代偿性的骨质增生。
3.临床表现
腰椎间盘突出的典型症状为腰痛伴下肢放射痛,疼痛可沿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或足背放射,常伴有麻木、无力等感觉异常。咳嗽、喷嚏、弯腰等动作可能使疼痛加重,严重时可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
骨质增生在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当增生的骨质压迫周围组织时,可出现腰痛,疼痛多为酸痛、胀痛或隐痛,活动后可能加重,休息后可缓解。如果压迫神经,也可能出现下肢麻木、疼痛等症状,但一般不如腰椎间盘突出的放射痛典型。
4.诊断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主要依靠腰椎X线片、CT、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进行诊断。其中,MRI可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程度以及对脊髓、神经根的压迫情况,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骨质增生通过腰椎X线片即可发现椎体边缘的骨刺形成,CT和MRI检查可更清晰地显示骨质增生的细节以及是否对周围组织造成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