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吸烟、职业暴露、空气污染、遗传因素、肺部慢性疾病等。
1.吸烟
吸烟是目前公认的肺癌首要危险因素,烟草燃烧产生的焦油、尼古丁、苯并芘等有害物质,会持续损伤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导致细胞基因突变,长期累积可诱发癌变。有数据显示,吸烟者患肺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0-20倍,且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风险越高。此外,被动吸二手烟的人群,肺癌发病率也显著高于无被动吸烟环境的人群,因为二手烟中同样含有多种致癌物。
2.职业暴露
长期接触某些职业环境中的致癌物质,会增加肺癌发病风险。常见的职业性致癌物包括石棉、氡气、砷、铬、镍、煤焦油、芥子气等。例如,石棉工人长期吸入石棉纤维后,纤维会沉积在肺部,引发慢性炎症和纤维化,进而诱发肺癌或间皮瘤;矿工、建筑工人等可能接触到地下氡气(一种放射性气体),其衰变产物会损伤肺细胞DNA,增加癌变概率。职业暴露所致的肺癌,往往具有潜伏期长、与接触剂量呈正相关的特点。
3.空气污染
室外污染中,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燃煤排放的颗粒物(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可携带多环芳烃等致癌物进入肺部,长期刺激肺组织;室内污染则包括厨房油烟(高温烹饪产生的油烟含有苯并芘等有害物质)、烧香拜佛产生的烟雾、室内装修材料释放的甲醛和氡气等。长期生活在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即使不吸烟,肺癌风险也会明显上升。
4.遗传因素
虽然肺癌并非直接遗传的疾病,但遗传易感性在其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如果家族中有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或子女)患肺癌,个体患肺癌的风险会比普通人群高2-3倍。可能与家族成员共同携带某些基因突变(如EGFR、ALK等驱动基因异常)有关,这些突变会使机体对致癌因素更敏感,DNA修复能力下降,从而增加癌变的可能性。
5.肺部慢性疾病
某些慢性肺部疾病如果长期不愈,可能进展为肺癌的癌前病变或增加癌变风险。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因长期气道炎症和肺组织损伤,上皮细胞反复修复过程中易发生基因突变;肺结核患者的肺部瘢痕组织可能成为肺癌的好发部位(瘢痕癌);肺纤维化、支气管扩张等疾病也会通过慢性炎症刺激、肺组织重构等机制,提高肺癌的发病概率。因此,积极治疗和控制肺部慢性疾病,可降低肺癌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