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等检查来确诊。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常升高,尤其是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提示存在炎症反应。对于慢性骨髓炎患者,白细胞计数可能仅轻度升高或正常,但炎症指标可能仍有异常。
2.C反应蛋白(CRP)
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骨髓炎发生时,CRP水平迅速升高,且其升高程度与炎症的严重程度相关。动态监测CRP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如果治疗有效,CRP会逐渐下降。
3.红细胞沉降率(ESR)
骨髓炎患者ESR也会增快,它同样可反映炎症的活动程度。与CRP相比,ESR升高持续时间较长,对于监测病情变化及评估治疗效果也有重要意义。
4.血培养
在急性骨髓炎早期,细菌入血可导致菌血症,此时进行血培养,约有20%-30%的阳性率,能够明确病原菌,指导抗生素的选择。多次血培养可提高阳性率。但慢性骨髓炎患者血培养阳性率较低。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
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一般在发病2周后,可见骨质疏松、骨小梁模糊等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骨质破坏、骨膜反应,如Codman三角(多见于恶性骨肿瘤,但骨髓炎也可能出现类似表现)。慢性骨髓炎时,可见死骨形成、骨质增生硬化等典型征象。不同年龄患者X线表现特点相似,但儿童骨骼生长活跃,骨髓炎对骨骼发育的影响可能更为明显,如骨骺早闭等。
2.CT
能更清楚地显示骨质破坏、死骨及骨膜反应,对于发现较小的死骨和隐蔽部位的病变优于X线。在判断病变范围、软组织肿胀程度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方面也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对于复杂部位,如脊柱等,CT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3.MRI
是诊断骨髓炎最敏感的影像学方法,可以早期发现骨髓内的炎性改变,在骨髓炎发病数天内即可显示异常信号。MRI能够清晰区分正常组织、水肿组织及脓肿,对于明确病变范围、软组织受累情况及是否侵犯关节等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增强MRI可进一步鉴别病变性质,脓肿表现为环形强化,而肿瘤等其他病变强化方式不同。
4.核素骨扫描
常用的有99mTcMDP骨显像,在骨髓炎发病后48-72小时即可出现放射性浓聚,有助于早期诊断。但其特异性较差,多种骨病变均可导致核素摄取增加,如骨肿瘤、骨折愈合期等,因此常需结合其他检查明确诊断。
三.病理检查
在影像学引导下进行穿刺活检或手术切开活检,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病理检查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对于明确诊断具有决定性意义。同时,对获取的组织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可明确病原菌及敏感抗生素,指导临床精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