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下垂因乳房悬韧带松弛、乳腺组织退变、皮肤弹性下降致位置下移,临床分轻度(下极超乳房下皱襞1-2cm)、中度(超2-3cm)、重度(超3cm以上),影响因素有年龄增长致皮肤弹性减退、激素变化增风险,女性因生理结构更易出现,体重急剧变化、长期哺乳、不恰当护理等可影响悬韧带,有乳房手术史、乳腺疾病史者结构易受损。
一、临床分度定义
1.轻度下垂:乳房下极超过乳房下皱襞1-2cm。此阶段乳房外观虽有下移,但相对尚处于较轻微的状态,对乳房整体形态影响相对有限。
2.中度下垂:乳房下极超过乳房下皱襞2-3cm。此时乳房下移程度较轻度更为明显,乳房的外观形态已发生较为显著的改变,能较为直观地察觉到乳房位置的下移。
3.重度下垂:乳房下极超过乳房下皱襞3cm以上。重度下垂时乳房位置明显下移,乳房形态严重偏离正常生理位置,对外观影响较为严重。
二、相关影响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皮肤弹性逐渐减退,激素水平也会发生变化,这些因素均会增加乳房下垂的发生风险。例如,中老年女性相较于年轻女性,乳房下垂的概率通常更高。
性别因素: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特点,乳腺组织及相关支持结构与男性存在差异,相对而言女性出现乳房下垂的情况较男性更为常见。
生活方式因素:体重急剧变化(如快速减肥或增重)、长期哺乳、不恰当的乳房护理方式等,都可能影响乳房悬韧带的状态,进而引发乳房下垂。比如,体重快速下降时,乳房皮肤及支持结构难以迅速适应体型变化,容易导致乳房下垂。
病史因素:有过乳房手术史(如乳腺肿瘤切除术等)、乳腺疾病史(如严重乳腺炎症等)的人群,乳房的正常结构可能遭到破坏,使得乳房支持结构受损,从而增加乳房下垂的发生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