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即直肠脱垂分不完全和完全脱垂,症状有初期排便肿物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进展后需托回或长期脱出、伴排便不尽感下坠感及黏液刺激肛周瘙痒,发病因素小儿因发育等多为黏膜脱垂有自愈可能,成人与腹压增加及盆底组织软弱等有关女性有差异,老年因机能衰退组织松弛恢复慢,小儿需关注排便习惯及时就医,成人及老年要处理腹压情况、维护盆底功能并及时就诊采取合适干预方式。
一、定义
脱肛在医学上称为直肠脱垂,是指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表现为直肠黏膜、肛管、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并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病症。按脱垂程度可分为不完全脱垂(直肠黏膜下脱)和完全脱垂(直肠全层脱出于肛门外)。
二、症状表现
1.肿物脱出:初期排便时可见肿物自肛门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病情进展后,肿物脱出需用手托回甚至长期脱出在外。
2.排便异常:可伴有排便不尽感、下坠感,部分患者会出现黏液流出,刺激肛周皮肤引发瘙痒。
三、发病因素
1.小儿因素:小儿直肠脱垂多为黏膜脱垂,常因发育不全、排便习惯不良等导致,随生长发育有自愈可能。
2.成人因素:与腹压增加相关,如长期腹泻、便秘、慢性咳嗽等;也与盆底组织软弱、肛门括约肌松弛等局部因素有关,女性因盆腔结构特点相对男性可能有一定发病差异。
3.老年因素:老年人群身体机能衰退,直肠周围组织松弛,发病后恢复相对较慢。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小儿:需关注排便习惯,避免长时间蹲便等不良习惯,若出现直肠脱垂,应及时就医,多数可随生长发育改善。
成人及老年:成人需积极处理腹泻、便秘、慢性咳嗽等增加腹压的情况,老年人群要注重盆底功能维护,出现直肠脱垂后应及时就诊,根据病情采取相应治疗措施,优先考虑非手术等合适干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