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破裂常见于育龄女性黄体期,表现为突发一侧下腹部疼痛轻重不一伴恶心呕吐等,出血多有失血性休克表现,腹部检查患侧有明显压痛反跳痛及腹肌紧张,妇科检查阴道后穹窿饱满、宫颈举痛且附件区有压痛包块,超声可发现附件低回声区及盆腔积液,血HCG正常可排除宫外孕,后穹窿穿刺抽不凝血有诊断意义,育龄高发基础病者症状可能不典型妊娠期需重视。
一、症状表现
黄体破裂常见于育龄女性,尤其在月经周期的黄体期(通常为月经中期后的1-2周)。患者多表现为突发的一侧下腹部疼痛,疼痛程度轻重不一,轻者可能仅为隐痛,重者可呈剧烈绞痛;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若出血量较多,还可能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失血性休克相关表现。
二、体征检查
1.腹部检查:患侧下腹部有明显压痛、反跳痛,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腹肌紧张。
2.妇科检查:阴道后穹窿饱满,宫颈有举痛,附件区可触及压痛性包块。
三、辅助检查
1.超声检查:可发现附件区存在低回声区,盆腔内有积液,通过超声能直观观察盆腔及附件情况,对判断黄体破裂有重要提示作用。
2.血HCG检查:该项检查可用于排除宫外孕,因为宫外孕患者血HCG水平通常会升高,而黄体破裂患者血HCG一般在正常范围内。
3.后穹窿穿刺:若穿刺抽出不凝血,对黄体破裂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因为黄体破裂导致的内出血会使血液积聚在盆腔,经后穹窿穿刺可抽出不凝固的血液。
四、特殊人群提示
育龄女性是黄体破裂的高发群体,在月经周期相应阶段出现突发一侧下腹部疼痛等表现时需高度警惕。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患有凝血功能障碍等疾病,其症状可能不典型,需更细致排查。同时,妊娠期女性若出现类似情况也需格外重视,及时就医明确诊断,以采取相应合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