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的非药物干预包括心理行为治疗(与患儿沟通助其正确认识症状、缓解情绪并指导家长正确对待及采用习惯逆转训练等)和生活方式调整(保证充足规律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减少诱发抽动因素及刺激食物),药物治疗依严重程度由专业医生评估决定且优先非药物干预,特殊人群中儿童用药需格外谨慎优先非药物干预,家长要关注患儿身心反应并给予心理支持和营造宽松家庭环境。
一、非药物干预措施
1.心理行为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通过与患儿沟通,帮助其正确认识抽动症状,缓解因疾病产生的焦虑、自卑等情绪,同时指导家长以正确态度对待患儿的抽动表现,避免过度关注或责备,减轻患儿心理压力;还可采用习惯逆转训练等方法,帮助患儿意识到抽动行为并尝试自我控制。
2.生活方式调整:保证患儿充足且规律的睡眠,一般学龄儿童需保证10小时左右睡眠;避免让患儿过度疲劳,合理安排学习和活动时间;减少可能诱发抽动的因素,如避免长时间观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等,同时注意避免食用含咖啡因、人工添加剂等可能刺激神经系统的食物。
二、药物治疗
根据抽动症的严重程度等情况,可能使用药物治疗。例如,对于中重度抽动症状的患儿,可能会用到中枢α-受体激动剂等药物,但具体药物使用需由专业医生依据患儿个体情况评估后决定,且需严格遵循医疗规范,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基础上再谨慎选择药物,尤其要重视低龄儿童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使用需格外谨慎,优先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家长要密切关注患儿在接受各种干预措施过程中的身心反应,若采用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把控药物使用的必要性和安全性,避免不恰当用药对儿童生长发育、认知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要给予患儿足够的心理支持和关爱,营造宽松的家庭环境,帮助患儿更好地应对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