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毛窦是发生在骶尾部臀间裂及其附近皮肤的慢性窦道或囊肿且内藏毛发,病因与毛发刺入、皮脂腺分泌、局部损伤、细菌感染等有关,临床表现有骶尾部反复发作红肿疼痛肿块、破溃流脓及可发现窦道口等,诊断靠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主要是手术等,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病因:目前认为主要与毛发刺入皮肤、皮脂腺分泌旺盛、局部损伤、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毛发可从皮肤表面刺入,进入皮下组织,引发炎症反应,逐渐形成窦道或囊肿。青春期后,皮脂腺、汗腺活动增加,局部皮肤损伤(如久坐、摩擦等)使毛发更容易刺入皮肤,增加了发病风险。
临床表现:
症状:患者常表现为骶尾部反复发作的红肿、疼痛性肿块,肿块可破溃流脓,脓液中有时可见毛发。随着病情进展,窦道可反复感染、愈合,形成瘢痕。
体征:在骶尾部臀间裂处可发现窦道口,挤压窦道可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或毛发排出。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有时可通过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辅助诊断,以明确窦道的走行和范围等情况。
治疗: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等,手术目的是切除窦道和感染组织,修复创面。对于感染发作期的患者,可先进行抗感染治疗控制炎症。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藏毛窦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病,由于其皮肤较娇嫩,恢复可能相对较慢,需要特别注意局部清洁,避免感染加重,及时就医,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女性:女性在经期等特殊时期,局部卫生更需注意,若藏毛窦发作,要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因为局部环境潮湿等因素导致感染加重,就医时需告知医生月经情况等。
男性:男性若有久坐等生活方式,需注意避免长时间压迫骶尾部,降低藏毛窦的发病风险,一旦发病,要积极配合治疗。
有基础病史者:若患者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患藏毛窦后感染可能更难控制,需要在控制基础病的同时,积极治疗藏毛窦,严格控制血糖,保持局部创面清洁,促进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