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盗汗的原因分为生理性、病理性和其他原因。生理性原因有新陈代谢旺盛及环境因素影响;病理性原因包括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结核杆菌感染等感染性疾病;其他原因有体质因素和饮食因素。
环境因素影响:如果孩子睡觉时盖的被子过厚、室内温度过高或者穿着过多过厚的衣物,都会导致机体产热增加,进而通过出汗来散热,表现为晚上睡觉盗汗。比如,在寒冷的冬季,家长为了让孩子保暖而给其盖很厚的被子,就可能引发孩子盗汗。
病理性原因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钙的吸收和代谢,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导致患儿出现多汗的症状,尤其以夜间盗汗较为明显,同时还常伴有夜间啼哭、烦躁不安、颅骨软化、方颅等表现。这是因为维生素D缺乏时,钙吸收障碍,血钙降低,刺激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加,甲状旁腺激素动员骨钙释放,使血钙维持正常,但同时导致磷代谢紊乱,进而影响骨骼发育,而多汗是其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多见于2岁以下的小儿,尤其是户外活动较少、日照不足的孩子。
感染性疾病
结核杆菌感染: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结核病可导致患儿出现盗汗症状,通常还伴有长期低热、咳嗽、乏力、消瘦等表现。例如肺结核,结核杆菌感染后,机体处于结核中毒状态,会出现夜间盗汗的情况。多发生于有结核接触史或者既往有结核病史的儿童。
其他细菌或病毒感染:如肺炎、肾盂肾炎等感染性疾病,在疾病的急性期或恢复期,也可能出现盗汗症状,这是由于感染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炎症反应引起体温调节紊乱,从而出现出汗异常。
其他原因
体质因素:有些小孩属于阴虚体质,本身就容易出现虚热内生的情况,夜间睡眠时,阳气入里,虚热更盛,逼迫津液外泄,导致盗汗。这类孩子可能还伴有手足心热、口干咽燥等表现。
饮食因素:如果孩子晚餐进食过多辛辣、油腻的食物,会导致胃肠积热,内生虚火,夜间睡眠时也可能出现盗汗。例如长期食用过多高热量、不易消化的食物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