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是直肠壁部分或全层下移分不完全脱垂和完全脱垂,发病因素有小儿骶骨弯曲未全形成等、老年人肌肉松弛盆底退化、女性多次分娩及腹压增加相关,早期排便见肿物脱出可自行回纳,进展期肿物脱出频大需手推伴排便不尽等,小儿需关注饮食纠正排便习惯,老年人治腹压增高疾病避免久站久坐,女性产后做盆底康复锻炼,需与痔疮脱出鉴别。
一、定义
脱肛即直肠脱垂,是指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的一种病症。按脱垂程度可分为不完全脱垂(仅直肠黏膜层下移)和完全脱垂(直肠全层下移)。
二、发病因素
(一)小儿因素
小儿骶骨弯曲度尚未完全形成,直肠周围组织对直肠的固定支持作用较弱,加之小儿可能存在排便习惯不良等情况,易引发直肠脱垂。
(二)老年人因素
老年人肌肉松弛,盆底组织退化,对直肠的支撑固定能力下降,从而增加脱肛发生风险。
(三)女性因素
多次分娩可能导致盆底肌肉和韧带受损、松弛,使直肠容易发生脱垂。
(四)腹压增加相关因素
长期便秘、腹泻、慢性咳嗽等会使腹压持续增高,对直肠产生向下的推力,促使直肠脱垂发生。
三、临床表现
(一)早期表现
排便时可见肿物自肛门脱出,早期肿物较小,便后可自行回纳。
(二)进展期表现
肿物脱出频率增加、体积增大,需用手推回甚至无法回纳,还常伴有排便不尽感、下坠感,部分患者可出现黏液流出,刺激肛周皮肤引起瘙痒。
四、人群相关注意事项
(一)小儿脱肛
需关注小儿饮食,避免便秘,可引导小儿进行提肛运动锻炼,但要注意运动适度;同时要及时纠正小儿不良排便习惯。
(二)老年人脱肛
应积极治疗慢性咳喘、便秘等可增加腹压的疾病,以降低腹压对直肠的影响;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长时间站立、久坐等增加腹压的行为。
(三)女性脱肛
分娩后要重视盆底肌肉康复锻炼,可通过凯格尔运动等方式促进盆底肌肉恢复;产后定期进行盆底功能评估,若发现异常及时干预。
五、鉴别诊断
需与痔疮脱出等疾病鉴别,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等手段进行区分,痔疮脱出一般有便血等特点,而直肠脱垂的肿物脱出表现有其自身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