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症是起病于儿童及青少年时期以运动性抽动(初为简单后可复杂)和发声性抽动(简单如清嗓等复杂有重复等)为核心表现的神经发育障碍病,病因有遗传、神经生化失衡、心理因素及脑结构功能异常,多起始于2-15岁且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诊断需结合典型表现等排除类似疾病,干预优先非药物措施如心理行为治疗等,还需对患儿家庭充分理解支持配合专业综合干预并定期随访评估病情。
儿童抽动症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以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为核心表现。一、核心临床表现1.运动性抽动:多为简单运动抽动起始,如眨眼、挑眉、耸肩膀、摇头、点头、伸脖子等,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复杂运动抽动,表现为蹦跳、旋转、触碰物体等。2.发声性抽动:简单发声抽动有清嗓子、咳嗽声、吸气声等,复杂发声抽动可出现重复语言、模仿语言、秽语等。二、病因机制1.遗传因素:约50%-85%的患儿存在家族遗传史,遗传方式可能为多基因遗传。2.神经生化因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失衡与抽动症发生相关,如多巴胺代谢异常可能导致神经调控紊乱。3.心理因素:家庭环境紧张、学习压力过大、受惊吓等心理因素可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4.脑结构或功能异常:脑部基底核等区域的结构或功能改变可能影响神经信号传导,从而引发抽动症。三、发病特点1.发病年龄:多起始于2-15岁,以5-10岁较为多见。2.性别差异: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四、诊断要点需结合患儿典型临床表现、详细病史以及神经系统检查等,排除癫痫、舞蹈症等类似疾病后进行诊断。五、干预原则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心理行为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儿正确认识症状并调整行为,家庭治疗协助家庭成员改善沟通模式、缓解家庭压力;同时需注意调整患儿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精神紧张等诱发或加重症状的因素。六、特殊人群关怀对于患儿家庭,需给予充分理解与支持,避免对患儿进行过度指责,应配合专业医生进行综合干预,并定期随访评估病情变化,以更好地帮助患儿应对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