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存在社交互动障碍(各阶段对亲人呼唤回应、融入同伴等有困难)、沟通障碍(语言发育迟缓、形式内容异常及非语言沟通问题)、重复刻板行为(有重复性动作、抗拒环境变化)、兴趣狭窄(对特定物品活动过度专注),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早期异于同龄表现及时带其到专业医疗机构评估诊断,干预要遵循个体化原则营造支持性环境并给予家长心理支持与专业指导。
一、社交互动障碍
自闭症儿童在婴儿期常表现出对亲人的呼唤缺乏有效回应,目光对视较少,不愿与他人进行身体接触;幼儿期难以融入同伴游戏,对他人的情绪表情缺乏关注与理解,例如在集体活动中独自玩耍,不主动参与互动交流。随着年龄增长至学龄期,可能在学业合作、同伴社交中持续存在困难,难以理解社交规则和情感交流的微妙之处。
二、沟通障碍
语言发育迟缓是常见表现,部分儿童到2-3岁仍不会说话,或语言发展停滞。语言形式及内容存在异常,如出现重复刻板的语言模式,像机械重复他人的话语,还可能存在代词混淆,如将“我”说成“你”等情况。同时,非语言沟通也存在问题,例如手势、表情等表达不足或异常。
三、重复刻板行为
常出现重复性的刻板动作,如频繁拍手、摇晃身体、旋转物品等,且行为模式固定化。对环境的微小变化极为抗拒,坚持相同的路线、物品摆放方式等,若被打断会出现强烈情绪反应。这种重复刻板行为会持续干扰儿童的日常活动与学习。
四、兴趣狭窄
对某些特定的物品或活动过度专注,例如只钟情于玩某一种特定形状的玩具,反复观看同一部动画片且不容许有任何变动,对大多数儿童感兴趣的事物缺乏兴趣,这种兴趣的狭窄性限制了儿童接触多元体验的机会。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早期行为表现,若发现儿童在社交互动、语言沟通、行为模式或兴趣偏好等方面出现异于同龄儿童的持续表现,应及时带儿童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评估诊断。早期识别与干预对自闭症儿童的预后改善至关重要,在干预过程中要遵循个体化原则,注重营造支持性的环境,帮助儿童逐步改善相关行为表现,同时要给予家长心理支持与专业指导,协助家长更好地应对儿童的特殊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