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药物干预包括家长以平和心态对待患儿避免造成心理压力、通过心理咨询等让患儿正确认识病情调节情绪、老师给予理解支持营造包容学习环境,还需保证患儿充足规律睡眠、控制其观看刺激性电视节目及电子游戏时长;药物治疗是由专业医生综合评估病情后选择,严重影响生活学习等时用药且遵医嘱,低龄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且病情严重才考虑药物并监测副作用。
一、非药物干预
1.心理行为管理:家长需以平和心态对待患儿,避免过度关注或指责抽动症状,防止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可通过心理咨询让患儿正确认识病情,减轻其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教导患儿学会自我情绪调节,如深呼吸等放松方法来缓解因抽动带来的不适;同时,学校老师可给予患儿理解与支持,营造包容的学习环境,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儿调整行为和认知模式。例如,对于学龄儿童,老师可引导其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活动中,减少因抽动引发的社交恐惧等问题。
2.生活方式调整:保证患儿充足且规律的睡眠,不同年龄段睡眠时长有差异,学龄前儿童每日需11~13小时睡眠,学龄儿童需10~12小时,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如避免熬夜、保证课间适当休息。同时,控制患儿观看刺激性电视节目、电子游戏等时长,减少可能诱发或加重抽动的因素。比如,限制儿童每天玩电子设备不超过1小时,并选择内容健康的节目观看。
二、药物治疗
由专业医生根据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症状对生活学习的影响等因素综合评估后选择药物。若患儿抽动症状严重,已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学习或伴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其他精神行为问题时,医生会权衡利弊后选用合适药物,如存在明显情绪障碍可能会使用相应调节情绪的药物,但严格遵循个体化用药原则,医生会根据患儿具体情况精准选择药物,家长需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给患儿添加或更改药物。同时,在药物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患儿用药后的反应及病情变化,定期复诊以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对于低龄儿童,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为主,仅在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且病情严重影响生活时,经谨慎评估后才考虑药物治疗,并密切监测可能出现的药物相关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