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神经性抽动症有运动性抽动(多为首发,初期简单后期可发展为复杂动作)和发声性抽动(分简单和复杂,可与运动抽动同时或交替出现),治疗包括非药物的心理行为治疗(家长保持平和、用认知行为等疗法、保证患儿睡眠饮食等)及药物治疗(症状严重时医生评估后用,注意低龄安全且为非药物辅助),特殊人群需家长理解支持、定期复诊、关注心理并营造温暖包容氛围。
一、症状表现
1.运动性抽动:多为首发症状,初期常表现为简单运动抽动,如眨眼、挑眉、耸鼻、伸舌、点头、摇头、耸肩等,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复杂运动抽动,表现为重复、刻板的复杂动作,如蹦跳、旋转、模仿他人动作、猥亵动作等,不同患儿抽动部位、频率等存在个体差异,且可能受情绪等因素影响而波动。
2.发声性抽动:分为简单发声抽动和复杂发声抽动,简单发声抽动表现为清嗓、咳嗽、吸鼻、吐痰、犬吠声等,复杂发声抽动则表现为重复语言、模仿语言、秽语等,发声抽动可能与运动抽动同时出现或交替出现。
二、治疗方法
1.非药物干预
心理行为治疗:家长需保持平和心态,避免过度关注患儿抽动症状,防止因强化行为而加重病情。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儿认识抽动症状,学习应对策略;习惯逆转训练可引导患儿意识到抽动前的感觉并通过替代行为控制抽动发作,同时应保证患儿充足睡眠、合理饮食,避免过度疲劳、精神紧张等诱发因素,营造相对轻松的生活学习环境。
2.药物治疗:当抽动症状严重影响患儿日常生活、学习时,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药物治疗,常用药物需由医生根据患儿具体病情选择,但需特别注意低龄儿童用药的安全性与合理性,严格遵循医生指导,避免自行用药。同时,药物治疗应作为非药物干预的辅助手段,不能替代心理行为等综合干预措施。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对于患有儿童神经性抽动症的儿童,家长应给予充分理解与支持,避免对患儿进行批评、指责等可能加重其心理负担的行为。需定期带患儿到医院复诊,密切监测病情变化,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关注患儿心理状态,若发现患儿出现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因为心理因素可能对抽动症状产生影响,营造温暖、包容的家庭氛围有助于患儿病情的改善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