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的非药物干预包括家长老师正确认知患儿、通过心理疏导等缓解心理压力并营造轻松环境,同时保证患儿充足规律睡眠、避免诱发因素及安排温和体育活动;症状严重时由医生评估选合适药物并遵医嘱,特殊人群中儿童需家长接受教育配合干预及与学校沟通,青少年要重视其心理状态给予支持鼓励社交,有基础病史患儿选药要评估与基础病相互作用保障安全。
一、非药物干预
1.心理行为治疗:家长与老师需正确认知抽动症,避免对患儿过度关注、批评或强行制止抽动行为,通过心理疏导帮助患儿缓解因疾病产生的心理压力,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引导患儿正确看待自身症状,减轻焦虑情绪。例如,通过游戏互动等方式让患儿放松,降低因疾病带来的心理负担。同时,营造轻松的家庭与学校环境,减少对患儿的不良刺激。
2.生活方式调整:保证患儿充足且规律的睡眠,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注意避免诱发抽动症状的因素,如情绪过度激动、长时间观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等。可适当安排温和的体育活动,如散步、慢跑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或可能导致精神高度紧张的活动,以维持身体与心理的良好状态。
二、药物治疗
当患儿抽动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学习或心理健康时,由医生根据病情评估后选择合适药物。药物的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同病情及个体差异下药物选择不同,例如若存在严重影响功能的抽动表现可能会涉及相应对症药物,但需特别注意低龄儿童用药的谨慎性,避免不恰当用药对儿童身体发育等造成不良影响。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家长是关键的照护者,需接受疾病相关教育,了解抽动症的特点与发展规律,以正确态度陪伴患儿治疗,协助患儿配合非药物干预措施,如帮助患儿建立规律生活作息等。同时,关注儿童在学校的情况,与老师沟通,为患儿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2.青少年患者:此阶段患儿开始关注自身形象与社交,需重视其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因抽动症产生的自卑、社交恐惧等心理问题,给予心理支持,鼓励患儿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帮助其树立自信,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3.有基础病史患儿:若患儿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选择药物治疗时,需特别评估药物与基础病的相互作用,如患儿有神经系统基础病等情况,要谨慎权衡药物治疗的收益与风险,确保治疗过程安全,最大程度保障患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