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坏疽是糖尿病因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及感染等致足部组织坏死的严重慢性并发症,神经病变使足部感觉减退易伤,血管病变致足部供血不足,感染加重坏疽,局部有不同坏疽表现且全身可有感染中毒症状,分类分干性、湿性、混合性,老年患者病情进展快需密切监测,儿童患者要谨慎选治疗方案,女性患者需注意自身特点及妊娠时控糖。
一、定义
糖尿病足坏疽是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及感染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发的足部组织坏死现象,是糖尿病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二、病因机制
1.神经病变:糖尿病导致周围神经病变,使足部感觉减退或丧失,患者不易察觉足部外伤,增加组织损伤风险,进而引发坏疽。例如,长期高血糖损伤神经纤维,影响足部感觉功能。
2.血管病变:糖尿病引发下肢血管粥样硬化等病变,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造成足部供血不足,组织因缺血缺氧易发生坏死。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发生率较高,影响足部血运。
3.感染因素:足部皮肤破损后,细菌等病原体易侵入,感染加重局部炎症反应,促进坏疽进展。
三、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可见足部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溃疡,干性坏疽表现为足部末端干燥、发黑、结痂;湿性坏疽则有足部肿胀、渗出、恶臭;混合性坏疽兼具干性和湿性坏疽特点。
2.全身表现:严重时可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若感染未控制,可能引发脓毒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四、分类情况
1.干性坏疽:多发生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致供血不足时,足部末端干燥、皱缩,呈黑褐色,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
2.湿性坏疽:常因足部溃疡合并感染,局部组织肿胀、化脓,有较多渗出物,伴有明显恶臭。
3.混合性坏疽:同一足部同时存在干性坏疽和湿性坏疽区域,病情通常较为复杂严重。
五、特殊人群考虑
老年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多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糖尿病足坏疽发生时,病情进展可能更迅速,需更密切监测血糖、感染及循环情况,加强足部护理。
儿童患者:儿童糖尿病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糖尿病足坏疽,需格外注重综合管理,在控制血糖基础上,因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需谨慎选择治疗方案,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以减少对生长的影响。
女性患者:女性糖尿病患者在足部护理等方面需注意自身生理特点对足部健康的影响,如避免穿不合适的鞋子导致足部损伤,妊娠糖尿病患者孕期更要严格控制血糖,降低糖尿病足坏疽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