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即直肠脱垂,分为黏膜脱垂和完全脱垂,病因与解剖、腹内压增高、盆底组织软弱有关,早期排便有黏膜脱出可自行缩回,晚期咳嗽等也可脱出伴多种不适,诊断靠直肠指诊和内镜检查,治疗有非手术和手术,幼儿优先保守,老人手术需谨慎,女性孕期等要选合适方式。
一、脱肛的定义
脱肛又称直肠脱垂,是指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直肠壁部分下移,即直肠黏膜下移,称黏膜脱垂或不完全脱垂;直肠壁全层下移称完全脱垂。
二、脱肛的病因及相关因素
(一)解剖因素
幼儿发育不全,骶骨弯曲度小,直肠较垂直,腹内压增高时,直肠缺乏支持而易于脱垂。成年男性骨盆狭小,女性骨盆宽大、扁平,多次分娩易致肛提肌和盆底筋膜薄弱、松弛,也是直肠脱垂的因素。
(二)腹内压增高
长期便秘、腹泻、慢性咳嗽、排尿困难等引起腹内压增高,促使直肠脱垂。
(三)盆底组织软弱
老年人肌肉松弛,女性生育过多和分娩时会阴撕裂,幼儿发育不全均致盆底组织薄弱,直肠易于脱出。
三、脱肛的临床表现
(一)早期表现
排便时有黏膜自肛门脱出,便后可自行缩回。随着病情发展,脱出物逐渐增长,常需用手托回,且伴有排便不尽和下坠感。
(二)晚期表现
脱肛在咳嗽、用力甚至站立时亦可脱出,脱出后局部有发胀感,也可感到腰骶部胀痛,脱出的黏膜有黏液分泌,黏膜常受刺激可发生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分泌可夹杂血性黏液,刺激肛周皮肤,可引起瘙痒。
四、脱肛的诊断方法
(一)直肠指诊
可感到直肠黏膜松弛,肛管括约肌收缩无力。
(二)内镜检查
直肠镜检查可见直肠黏膜充血、水肿、溃疡等改变。
五、脱肛的治疗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非手术治疗
幼儿直肠脱垂有自愈的可能,故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如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缩短排便时间,便后立即将脱出直肠复位,取俯卧位,用胶布固定双臀等。成人不完全脱垂可用注射疗法,将硬化剂注射到直肠黏膜下或直肠周围,使黏膜与肌层、直肠与周围组织产生无菌性炎症,粘连固定。
(二)手术治疗
适用于非手术治疗无效、脱垂程度较重者。手术方式有多种,如直肠悬吊固定术等。对于特殊人群,如幼儿,应优先采取保守治疗,因为其身体各方面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手术可能会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老年人身体机能较弱,手术需谨慎评估身体状况,充分考虑手术风险;女性在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发生脱肛时,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尽量减少对胎儿、婴儿及自身身体恢复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