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抽动症患儿,可通过心理行为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和家庭治疗来改善,药物治疗需谨慎使用针对抽动症状的药物,同时要调整生活方式,保证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刺激,还要注意合理膳食,多吃富含营养的食物,避免含过多添加剂的食品。
一、心理行为治疗
1.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帮助患儿认识自身的抽动症状,教导其应对策略,减轻因抽动带来的心理压力。例如让患儿学习放松技巧,当出现抽动时尝试深呼吸等方式来缓解紧张情绪,研究表明认知行为疗法能有效改善患儿的抽动症状及相关心理问题。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家长可通过温和的方式引导其正确看待自身的抽动表现,给予心理支持。
2.家庭治疗: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至关重要,家长要避免过度关注患儿的抽动症状,减少对患儿的批评、指责等不良刺激。家庭成员之间应保持和谐的关系,让患儿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支持。比如家长可以安排一些轻松的家庭活动,转移患儿对抽动症状的注意力,家庭治疗有助于改善患儿的心理状态,对抽动症状的缓解有积极作用,不同年龄的患儿在家庭环境中的适应和需求不同,家长需根据患儿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二、药物治疗
1.针对抽动症状的药物:如氟哌啶醇等,但其使用需谨慎评估。该类药物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来控制抽动症状,但可能会有一些副作用,如嗜睡、乏力等。对于儿童患者,要充分考虑其年龄因素对药物代谢等方面的影响,严格掌握药物使用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在医生的严密监测下使用。
三、生活方式调整
1.作息规律:保证患儿充足的睡眠,一般学龄前儿童每天需要睡眠11-13小时,学龄儿童需要9-11小时。规律的作息有助于维持神经系统的稳定,对抽动症状的改善有帮助。不同年龄的儿童作息时间有所差异,家长要帮助患儿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如固定bedtime和wake-uptime。
2.避免过度刺激:减少让患儿接触过多的电视、电脑游戏等容易引起兴奋的媒体内容。同时,避免让患儿处于过于紧张、焦虑的环境中,如避免参加压力过大的竞赛等活动。因为过度刺激可能会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不同年龄的患儿对刺激的耐受程度不同,家长需根据患儿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四、饮食注意事项
1.合理膳食:保证患儿摄入均衡的营养,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避免食用含有添加剂过多的食品,如某些加工零食等。研究发现,某些食物添加剂可能会对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影响抽动症状,不同年龄儿童的饮食偏好和营养需求不同,家长要根据患儿实际情况进行饮食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