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处于6.1-7.0mmol/L间未达糖尿病诊断标准的空腹血糖受损、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中2小时血糖7.8-11.1mmol/L间的糖耐量减低,部分个体兼具两者的混合状态加重糖代谢紊乱风险,相关影响因素有不同年龄段人群因代谢等因素易患,长期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是诱因,有糖尿病家族史者风险更高。
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处于6.1-7.0mmol/L间未达糖尿病诊断标准的空腹血糖受损、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中2小时血糖7.8-11.1mmol/L间的糖耐量减低,部分个体兼具两者的混合状态加重糖代谢紊乱风险,相关影响因素有不同年龄段人群因代谢等因素易患,长期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是诱因,有糖尿病家族史者风险更高。
一、空腹血糖受损特征
空腹血糖处于6.1~7.0mmol/L之间,此状态下空腹血糖高于正常范围(正常空腹血糖一般<6.1mmol/L),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诊断空腹血糖≥7.0mmol/L),反映了空腹状态下胰岛素分泌或作用存在一定异常,导致血糖调节功能出现轻度紊乱。
二、糖耐量减低特征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中,2小时血糖处于7.8~11.1mmol/L之间,正常情况下口服葡萄糖后2小时血糖应<7.8mmol/L,而糖尿病诊断标准为2小时血糖≥11.1mmol/L,糖耐量减低表明机体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能力下降,葡萄糖耐量出现异常,提示糖代谢调节出现轻度障碍。
三、混合状态特征
部分糖尿病前期个体可同时存在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减低的情况,即空腹血糖在6.1~7.0mmol/L且OGTT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这种混合状态进一步加重了糖代谢的紊乱程度,增加了向糖尿病进展的风险。
四、相关影响因素考虑
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人群糖尿病前期的发生可能存在差异,例如中老年人群由于机体代谢功能逐渐减退,相对更易出现糖代谢调节异常;但儿童及青少年中,随着肥胖率上升等因素影响,也有发生糖尿病前期的可能。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是糖尿病前期的重要诱因。高热量饮食会加重胰岛负担,缺乏运动导致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效率降低,肥胖人群脂肪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等会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从而促进糖尿病前期的发生发展。
病史方面: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个体,其发生糖尿病前期的风险相对更高,因为遗传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机体的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及代谢调控机制,使得个体对糖代谢异常更易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