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抽动症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一般治疗有心理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行为疗法)和生活方式调整(作息规律、避免过度疲劳);药物治疗常用氟哌啶醇、硫必利等;幼儿期患儿治疗需谨慎,有基础病史患儿选择治疗方案要考虑药物对基础疾病影响
一、一般治疗
1.心理行为治疗
支持性心理治疗:对于小儿抽动症患儿,家长和医护人员要给予患儿关心、理解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因为患儿可能因自身抽动症状受到同伴的歧视或嘲笑,导致心理压力增大,支持性心理治疗有助于缓解患儿的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例如,通过与患儿沟通,了解其内心想法,让患儿感受到被接纳,从而减轻心理负担。
行为疗法:包括习惯逆转训练等。习惯逆转训练主要是让患儿意识到自己的抽动行为,并通过训练用其他合适的行为来对抗抽动行为。比如,当患儿出现眨眼抽动时,引导患儿进行深呼吸、眨眼控制等替代行为训练,帮助患儿逐渐减少抽动的频率和强度。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可由家长协助进行简单的行为引导训练。
2.生活方式调整
作息规律:保证患儿充足的睡眠,一般学龄前儿童每天需要睡眠11-13小时,学龄儿童每天需要睡眠9-11小时。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患儿身体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对于控制抽动症状有一定帮助。要帮助患儿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睡前避免过度兴奋,如不看刺激性的电视节目等。
避免过度疲劳:合理安排患儿的学习和活动时间,避免长时间学习或参加过于剧烈的运动。过度疲劳可能会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例如,对于学龄儿童,每天的学习时间不宜过长,应适当安排课间休息,让患儿放松身心。
二、药物治疗
1.常用药物
氟哌啶醇:是治疗小儿抽动症常用的药物之一,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儿可能会考虑使用,但要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嗜睡、口干、乏力等。
硫必利:也可用于小儿抽动症的治疗,相对氟哌啶醇不良反应可能相对较轻,但具体使用需根据患儿的病情由医生权衡决定。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幼儿期患儿:幼儿期患儿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在治疗时应更加谨慎。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尽量选择对幼儿身体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在心理行为治疗方面,家长要更加耐心地与幼儿沟通和引导,采用适合幼儿理解的方式进行行为训练等。
2.有基础病史患儿:如果患儿有其他基础病史,如心脏病等,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基础疾病的影响。例如,使用某些治疗抽动症的药物可能会对心脏功能产生影响,此时医生需要综合评估,选择既能有效治疗抽动症又不对基础疾病产生不良影响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