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抽动症是起病于儿童及青少年时期以运动性和发声性抽动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精神障碍病,具病程慢性等特点,运动性抽动多起始头面部后累及其他部位,发声性抽动有多种表现,病因涉遗传、神经递质失衡、心理社会因素,诊断靠典型表现等结合检查排除其他病,治疗非药物干预为主含心理支持和行为疗法,药物治疗谨慎,特殊人群需关注心理等保障身心健康。
一、定义
小儿抽动症全称为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及青少年时期,以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具有病程慢性、症状波动性等特点。
二、临床表现
(一)运动性抽动
多起始于头面部,如频繁眨眼、耸鼻、歪嘴、点头、耸肩等,随后可逐渐累及颈部、肩部、肢体等部位,表现为肢体快速摆动、扭转等动作,症状具有不自主、突发、快速、重复、非节律性等特点。
(二)发声性抽动
可表现为清嗓子、咳嗽声、尖叫声、重复无意义的词语或秽语等,发声抽动常与运动性抽动先后出现或同时存在。
三、病因
(一)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小儿抽动症具有一定遗传易感性,家族中有抽动症病史的儿童患病风险相对较高,遗传方式可能与多基因遗传相关。
(二)神经生物学因素
涉及神经递质失衡,如多巴胺代谢异常,多巴胺过度释放或突触后多巴胺受体超敏等可能参与抽动症状的发生发展。
(三)心理社会因素
家庭环境紧张(如父母关系不和谐、过度严厉教育等)、学习压力过大、遭受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离世、转学等)等心理社会因素可诱发或加重小儿抽动症状。
四、诊断
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详细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脑电图、头颅影像学检查等),以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如癫痫、舞蹈病等)后进行诊断。
五、治疗原则
(一)非药物干预为主
1.心理支持:家长需给予患儿理解与支持,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避免过度关注抽动症状而强化行为;对患儿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正确面对疾病,减轻心理压力。
2.行为疗法:可采用习惯逆转训练等方法,帮助患儿认识并控制抽动行为,通过自我意识的提升来逐渐减少抽动发作频率。
(二)药物治疗谨慎应用
仅在抽动症状严重影响患儿日常生活、学习时,经专业医生评估后考虑使用药物,且需充分考虑儿童年龄等因素,避免不恰当用药对儿童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关键阶段,家长应特别关注患儿心理状态,避免因抽动症状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需为患儿提供稳定、舒适的生活环境,减少学业等方面的过度压力,定期带患儿进行健康监测,密切观察症状变化,遵循医生建议进行科学干预,以保障患儿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