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综合管理包括非药物干预为主,心理行为治疗有支持性心理治疗助家长正确认知及患儿建立正确认知、习惯逆转训练引导觉察先兆并做替代动作,生活方式要保证充足规律睡眠、避免过度疲劳;药物治疗优先非药物干预,症状严重才用药且依病情选药并注意年龄禁忌;儿童患者需家长关注药物对生长发育影响及配合心理治疗营造环境鼓励社交,青少年患者要重视心理社会适应协助应对压力等并引导正确看待病情、参与文体活动增强适应能力。
一、非药物干预为主的综合管理
1.心理行为治疗:
支持性心理治疗:医护人员需与患儿及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抽动症是可治性疾病,避免因症状过度焦虑或指责患儿,减轻患儿心理负担,帮助其建立正确认知,以平常心对待病情。例如,通过耐心解释病情发展规律,让患儿明白多数症状会随时间改善,减少因症状产生的自卑、社交恐惧等心理问题。
习惯逆转训练:引导患儿觉察抽动发作前的先兆感觉(如肌肉紧张感等),并及时进行有意识的替代行为,如做相反的肢体动作等,通过反复训练帮助减少抽动症状的出现频率。比如针对眨眼抽动的患儿,教导其在觉察到眨眼先兆时立即做眼球转动等替代动作。
2.生活方式调整:
保证患儿充足且规律的睡眠,一般儿童需保证每日9-12小时睡眠时间,良好睡眠有助于减轻神经兴奋性,降低抽动发作风险。
避免过度疲劳,合理安排学习和活动时间,防止因长时间学习、剧烈运动等导致身体和精神过度紧张,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例如,控制儿童每日学习时间不超过合理时长,避免参加过于激烈的竞技类活动至过度疲惫。
二、药物治疗原则
1.严格遵循优先非药物干预:对于症状较轻、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的患儿,首先以非药物干预为主,观察症状变化。仅当抽动症状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学习或心理状态时,才考虑药物治疗。
2.药物选择依据病情:若需药物治疗,根据患儿具体病情选择合适药物,如多巴胺受体阻滞剂等,但需严格把握药物使用的年龄禁忌,避免低龄儿童(如6岁以下)无必要使用药物,优先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药物方案。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家长需密切关注药物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产生的影响,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同时,持续配合心理行为治疗,为患儿营造温馨、宽松的家庭环境,鼓励患儿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帮助其融入学校集体生活,减少因疾病带来的社交障碍等问题。
2.青少年患者:除关注抽动症状本身外,要重视其心理社会适应情况,协助患儿应对因疾病可能产生的学业压力、同伴关系问题等。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自身病情,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鼓励其参与适合的文体活动,增强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