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抽动症是起病于儿童及青少年期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有运动性抽动(多起始头面部后累及其他部位且具不自主等特点)和发声性抽动(有简单复杂发声且常交替),病因涉及遗传、神经生化、心理社会因素,诊断依据典型临床表现结合相关检查排除其他疾病,治疗含心理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支持性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大部分患儿症状随年龄增长可减轻或缓解,部分持续至成年影响生活质量,儿童患者需家长关注心理状态营造宽松氛围、规避诱发因素并定期随访。
一、定义
小孩抽动症即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及青少年期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主要特征为不自主、反复、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性抽动及发声性抽动。
二、临床表现
(一)运动性抽动
多起始于头面部,如眨眼、耸鼻、歪嘴、摇头、耸肩等,随病情进展可累及颈部、肩部、肢体等部位,表现为肢体抖动、扭动等动作,且抽动具有不自主、无目的、快速、突发、重复等特点,可受意志控制短时间内暂不发作。
(二)发声性抽动
可表现为清嗓子、咳嗽声、吸鼻声等简单发声,也可出现复杂发声,如重复语言、模仿语言、污言秽语等,发声抽动常与运动性抽动交替出现。
三、病因
(一)遗传因素
家族中有抽动障碍患者时,儿童患该病风险增高,遗传方式可能为多基因遗传,研究表明相关基因变异与抽动症发病存在关联。
(二)神经生化因素
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失衡可能参与发病,如多巴胺代谢异常可导致突触间隙多巴胺含量改变,进而引发抽动症状。
(三)心理社会因素
家庭环境紧张、父母关系不和谐、学习压力过大、遭受精神创伤等心理社会因素,可能诱发或加重小孩抽动症症状。
四、诊断
主要依据患儿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详细病史询问、全面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如脑电图、头颅影像学检查等,以排除癫痫、舞蹈症等其他类似疾病。
五、治疗原则
(一)心理行为治疗
1.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儿及家长正确认识疾病,缓解患儿因抽动症状产生的焦虑、自卑等情绪,指导患儿通过自我暗示等方式控制抽动发作。
2.支持性心理治疗:营造宽松家庭环境,减少对患儿抽动行为的过度关注和指责,减轻患儿心理压力。
(二)药物治疗
根据患儿症状严重程度选择合适药物,如多巴胺受体阻滞剂等,但需严格遵循医疗规范用药,避免自行用药。
六、预后
大部分患儿症状随年龄增长可逐渐减轻或缓解,但部分可能持续至成年,影响学习、社交等生活质量。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需家长密切关注其心理状态,营造温馨、宽松家庭氛围,避免让患儿过度疲劳、精神紧张等。应及时发现诱发因素并尽量规避,定期带患儿进行随访,评估病情变化,遵循科学医疗指导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