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形成的异常通道,主要与肛腺感染密切相关,也可由克罗恩病等引发,有肛周流脓、肿痛、瘙痒等表现,按瘘管复杂程度分单纯性和复杂性、按位置分低位和高位,通过肛门指诊、肛门镜、MRI诊断,以手术治疗为主,儿童手术需护括约肌且加强肛周护理,妊娠期肛瘘手术需谨慎优先保守治疗,老年患者手术前要评估基础病术后加强创面护理。
一、定义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之间形成的异常通道,属于慢性感染性疾病,通常由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演变而来,内口多位于齿状线附近,外口位于肛周皮肤。
二、病因
主要与肛腺感染密切相关,肛腺开口于齿状线附近,若肛腺阻塞感染,可蔓延至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形成脓肿,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脓腔壁由肉芽组织增生修复,逐渐形成纤维性管道即肛瘘。此外,克罗恩病、结核、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也可能引发肛瘘,但相对少见。
三、临床表现
1.肛周流脓:外口持续或间断流出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可引起瘙痒。
2.肿痛:当肛瘘外口堵塞时,脓液积聚可导致局部肿痛,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症状暂时缓解。
3.瘙痒: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可致肛周皮肤潮湿、瘙痒,甚至出现湿疹样改变。
四、分类
1.按瘘管复杂程度分类
单纯性肛瘘:仅有一条瘘管,且外口和内口相对简单。
复杂性肛瘘:有多条瘘管或多个外口、内口,病变较为复杂。
2.按瘘管位置分类
低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下。
高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上。
五、诊断方法
1.肛门指诊:可触及硬结样内口及条索状瘘管。
2.肛门镜检查:观察齿状线附近有无内口,以及肛管直肠黏膜有无炎症等情况。
3.影像学检查:MRI有助于明确肛瘘的走行、内口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复杂性肛瘘的诊断价值较高。
六、治疗方式
以手术治疗为主,通过手术切开或切除瘘管,促进创面愈合。常见术式包括肛瘘切开术、肛瘘挂线疗法等。对于单纯性低位肛瘘,可直接切开瘘管;高位肛瘘多采用挂线疗法,利用橡皮筋的慢性切割作用缓慢切开瘘管,避免术后肛门失禁。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肛瘘多与先天性肛腺发育异常有关,手术时需特别注意保护肛门括约肌功能,避免因手术导致肛门失禁,术后要加强肛周护理,保持局部清洁。
2.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发生肛瘘时,手术需谨慎评估对胎儿的影响,优先考虑保守治疗缓解症状,待分娩后再行definitive手术,保守治疗可采用坐浴等方法改善局部症状。
3.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手术前需充分评估全身状况,控制基础疾病,术后加强创面护理,预防感染及出血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