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坏疽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由神经病变、血管病变、感染等致足部坏死,神经病变使足部感觉减退易伤,血管病变致足部血供减少,感染加重坏死,临床表现有干性(干燥黑缩分界清)、湿性(红肿渗液分界不清),按范围深度分类,诊断靠病史采集、足部检查、辅助检查,治疗需控血糖、改善循环、抗感染、局部清创,老年需谨慎控血糖防低血糖加强观察护理,儿童要严控血糖谨慎处理创面重营养支持且用药考虑生理特点。
一、定义
糖尿病足坏疽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由糖尿病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及感染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足部组织出现坏死现象。
二、病因分析
1.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可引起神经纤维变性、断裂等,导致足部感觉减退或丧失,使患者不易察觉足部微小创伤,进而易引发感染与组织损伤。例如,研究显示约50%的糖尿病足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
2.血管病变:糖尿病可致血管内皮损伤、动脉粥样硬化等,造成足部血管狭窄甚至闭塞,使得足部血供减少,组织缺血缺氧,增加坏疽发生风险。
3.感染因素: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滋生,当足部存在创伤(如修脚伤、擦伤等)时,细菌易侵入并引发感染,感染进一步加重局部组织坏死,促使坏疽形成。
三、临床表现
1.干性坏疽:足部表现为干燥、皮肤变黑、皱缩,坏疽部位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常见于动脉闭塞为主的情况。
2.湿性坏疽:足部有红肿、渗液、恶臭等表现,坏疽部位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多因局部感染伴组织水肿所致。
四、分类情况
依据坏疽的范围及深度可分为不同类型,如局限于足部某一小区域的轻度坏疽,以及累及足部较大范围甚至深部组织的重度坏疽等。
五、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糖尿病病史、足部创伤史等。
2.足部检查:观察足部皮肤颜色、温度、有无溃疡、坏疽等情况。
3.辅助检查:通过血管超声了解足部血管情况,行创面分泌物培养明确感染病原菌等。
六、治疗原则
1.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及降糖药物等使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如使用胰岛素等降糖方案(遵循糖尿病治疗规范)。
2.改善循环:可采用扩血管药物等改善足部血供。
3.抗感染治疗:根据创面分泌物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
4.局部创面处理:对坏死组织进行清创等处理,保持创面清洁。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糖尿病患者:需更谨慎平稳控制血糖,避免低血糖发生,因老年患者对血糖波动耐受性差,同时要加强足部日常观察与护理,定期检查足部情况。
2.儿童糖尿病患者:相对少见,发生糖尿病足坏疽时,在严格控制血糖基础上,需特别谨慎处理创面,预防感染扩散,注重整体营养支持以促进创面愈合,且儿童对药物的代谢与成人有差异,用药需充分考虑其生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