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间形成的异常慢性感染性疾病,主要由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演变而来,也可由肠道结核等特异性炎症性疾病、肛管外伤等致,有肛周反复流脓、肿痛、瘙痒等表现,可经肛门指诊、影像学检查诊断,一般需手术治疗,儿童肛瘘多与肛周脓肿未规范治疗有关手术需保肛门功能,孕期女性肛瘘发作优先保守治疗待产后定方案,哺乳期手术选对乳汁影响小的方式,老年患者常合并基础疾病需加强管理及观察切口愈合情况。
一、肛瘘的定义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之间形成的异常通道,属于慢性感染性疾病。其基本结构包含内口、瘘管和外口,内口通常位于肛窦,是感染的起始部位;瘘管为连接内口与外口的炎性通道;外口则是肛周皮肤表面的开口,可间断性排出脓性、血性或黏液性分泌物。
二、病因
肛瘘主要由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演变而来,多因肛门腺感染引发炎症,炎症蔓延破坏组织,最终形成贯穿肛周组织的通道。此外,肠道结核、克罗恩病等特异性炎症性疾病、肛管外伤等也可能导致肛瘘形成,但相对少见。
三、临床表现
1.肛周反复流脓:外口间断或持续流出少量脓性、血性或黏液性分泌物,污染内裤,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可引起瘙痒。
2.肿痛:当瘘管阻塞或分泌物排出不畅时,可出现局部肿痛,若继发感染则肿痛加剧。
3.瘙痒: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可致瘙痒,长期搔抓可能引起皮肤破损、湿疹样改变。
四、诊断方法
1.肛门指诊:可触及瘘管条索样物,内口处有轻度压痛。
2.影像学检查:磁共振成像(MRI)能清晰显示瘘管走行、与周围组织关系,有助于明确诊断及制定手术方案;超声检查对低位肛瘘有一定诊断价值。
五、治疗原则
肛瘘一般需手术治疗,手术目的是切开或切除瘘管,促进愈合,防止复发。常见术式包括瘘管切开术、挂线疗法(适用于高位肛瘘,利用橡皮筋缓慢切割瘘管,减少肛门失禁风险)等。对于婴幼儿肛瘘,因肛门括约肌发育未完善,多先采取保守治疗,如保持肛周清洁、局部坐浴等,部分患儿随生长发育有自愈可能,若保守治疗无效再考虑手术。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肛瘘多与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未规范治疗有关,由于其肛门括约肌较薄弱,手术时需特别注意保护肛门功能,优先选择对肛门功能影响较小的术式,术后加强肛周护理,保持清洁,避免感染复发。
2.女性:孕期肛瘘发作时,需注意避免自行滥用药物,优先选择局部坐浴等保守措施缓解症状,待分娩后再根据病情决定进一步治疗方案;哺乳期肛瘘手术需考虑对哺乳的影响,选择对乳汁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
3.老年人群:老年肛瘘患者常合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手术前后需加强基础疾病管理,确保血糖、血压等指标稳定,术后密切观察切口愈合情况,预防感染及出血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