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发生的重要风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其具有较高遗传度,有相关基因位点,患者一级亲属及同卵双胞胎患病风险高;神经生物学因素涉及大脑结构与功能异常(如皮层等区域发育及连接障碍、局部脑区功能异常)和神经递质系统失衡(5-羟色胺、多巴胺系统异常影响相关症状);环境因素包含孕期不良环境(感染、接触有害物质、早产低体重等)和出生后早期环境(缺乏情感互动、语言刺激不足等增加发病风险)。
一、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自闭症发生的重要风险因素。大量研究表明,自闭症具有较高的遗传度,约70%-90%的自闭症风险归因于遗传因素。例如,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已发现多个与自闭症相关的基因位点,如SHANK3、CNTNAP2等基因的突变或变异会显著增加个体患自闭症的概率。且自闭症患者的一级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中,自闭症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若同卵双胞胎中有一人患自闭症,另一人患病风险可高达60%-90%,而异卵双胞胎的患病风险则显著低于同卵双胞胎。
二、神经生物学因素
(一)大脑结构与功能异常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是自闭症发病的关键神经生物学机制之一。研究发现,自闭症患者在大脑皮层、小脑、杏仁核等区域存在发育异常。例如,大脑皮层某些区域的神经元迁移、分化及连接过程出现障碍,导致大脑神经网络的构建异常,影响社交、沟通等相关功能。在大脑功能方面,自闭症患者存在局部脑区功能过度激活或功能连接异常,如杏仁核在处理情绪信息时可能出现异常,影响个体的社交情感互动。
(二)神经递质系统失衡
神经递质系统的失衡也与自闭症相关。例如,5-羟色胺(5-HT)系统异常可能影响自闭症患者的社交行为和情绪调节。有研究发现自闭症患者脑内5-HT的合成、转运或受体功能存在异常;多巴胺(DA)系统异常也可能参与其中,多巴胺与大脑的奖励机制、运动控制及社交动机等相关,其失衡可能导致自闭症患者出现社交退缩、兴趣狭窄等核心症状。
三、环境因素
(一)孕期环境因素
母亲孕期的一些不良环境因素会增加子代患自闭症的风险。例如,母亲孕期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可能影响胎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孕期接触有害物质,如铅等重金属,会干扰胎儿大脑的正常发育过程;早产、低出生体重等也与自闭症的发生相关,早产婴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更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增加患自闭症的概率。
(二)出生后早期环境因素
出生后的早期环境也可能对自闭症的发生产生影响。例如,婴幼儿早期教养环境中缺乏丰富的情感互动、语言刺激不足等,可能影响其社交沟通能力的发展,进而增加自闭症的发病风险。有研究表明,长期处于缺乏关爱、互动较少的家庭环境中的儿童,患自闭症相关症状的可能性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