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是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表现为不自主肌肉抽动、发声和秽语,需专业医生依据多方面准确诊断。非药物干预有心理行为治疗(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和生活方式调整(规律作息、减少刺激因素)。非药物干预不佳时医生会考量药物治疗,要权衡副作用等。对儿童抽动症患儿,家庭、学校要营造良好环境,关注生长发育等,遵循个体化治疗方案。
一、明确诊断
抽动症是一种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突发的、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常伴有不自主的发声和秽语。首先需由专业医生依据详细的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精神状态评估等进行准确诊断,例如通过观察患儿是否存在频繁眨眼、耸肩、清嗓子等典型症状,并排除其他类似疾病。不同年龄段的患儿可能表现有所差异,儿童期发病较多见,需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对症状的影响。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1.心理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儿认识和理解自身的抽动症状,学会应对因抽动带来的心理压力,比如通过认知重构让患儿正确看待自己的抽动表现,减少因症状产生的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对于不同年龄的患儿采用不同的认知行为治疗方式,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通过游戏疗法等方式进行认知行为引导,大龄儿童可进行更具逻辑性的认知训练。
放松训练:如深呼吸训练、渐进性肌肉放松等。深呼吸训练可让患儿通过缓慢的深呼吸来放松身心,缓解因紧张等因素加重的抽动症状。对于存在睡眠问题的患儿,放松训练有助于改善睡眠,进而对抽动症状产生积极影响。
2.生活方式调整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儿童每天需要充足的睡眠来促进身体和神经系统的发育,一般学龄前儿童每天睡眠12-14小时,学龄儿童10-12小时。规律的作息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节律,对抽动症状的控制有一定帮助。
减少刺激因素:避免让患儿观看过于刺激、紧张的电视节目、电影等,减少玩过于刺激的电子游戏等。一些强烈的视觉、听觉刺激可能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营造相对平静、舒缓的生活环境。
三、药物治疗考量
如果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医生会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考虑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如氟哌啶醇等,但药物治疗需严格在医生评估后使用,要充分权衡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等情况,尤其要关注低龄儿童使用药物的安全性等问题,不同患儿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需密切监测用药后的症状变化及不良反应。
四、特殊人群关注
对于儿童抽动症患儿,家长需给予更多的关爱和理解,避免对患儿进行嘲笑、指责等,营造支持性的家庭氛围。在学校中,老师和同学也需要了解抽动症的相关情况,避免对患儿产生误解和歧视,为患儿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社交环境。同时,关注患儿的生长发育指标,确保营养均衡,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儿要更加谨慎处理抽动症状的应对措施,遵循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