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低位肛瘘
低位肛瘘是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形成的慢性感染通道且瘘管在外括约肌深部以下,由肛周脓肿未及时规范治疗发展而来,诱因有肛门局部卫生不良等,儿童因肛周卫生护理欠缺易患病,成年患者久坐等易引发,临床表现有反复流脓、肿痛、瘙痒,诊断靠肛门指诊、肛门镜检查、探针检查,儿童需家长注意肛周清洁及时就医且治疗兼顾生理特点,成年患者需调整生活方式,手术术后要肛周护理。
一、定义
低位肛瘘是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的慢性感染性通道,其瘘管位于肛门外括约肌深部以下。
二、解剖位置特征
瘘管走行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下,外口距肛缘相对较近,区别于高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上)。
三、分类情况
1.低位单纯性肛瘘:仅有一条瘘管,且只有一个内口,内口多位于齿状线附近,外口通常只有一个,位于肛周皮肤。
2.低位复杂性肛瘘:存在多个瘘管和多个内口,瘘管可能有分支,外口数量相对较多,可分布于肛周不同部位。
四、病因分析
多由肛周脓肿未得到及时、规范的治疗发展而来,肛周脓肿时细菌感染导致组织化脓,脓肿自行破溃或经切开引流后,脓腔壁形成纤维化管道,即肛瘘,若瘘管位置处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下则为低位肛瘘,常见诱因包括肛门局部卫生不良、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儿童可能因肛周皮肤娇嫩、易受细菌侵袭且卫生护理相对不足等因素增加患病风险,成年患者可能因久坐、饮食不规律(如长期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影响肛周血液循环及局部免疫,易引发肛周感染进而导致低位肛瘘。
五、临床表现
1.反复流脓:肛周皮肤可见外口,间断或持续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分泌物量多少因瘘管情况而异,单纯性低位肛瘘分泌物相对较少,复杂性低位肛瘘分泌物可能较多。
2.肿痛:当瘘管引流不畅时,可出现肛周肿痛,尤其在脓液积聚时疼痛明显,炎症消退后肿痛可缓解,但易反复。
3.瘙痒:由于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可引起肛周瘙痒,长期瘙痒可导致肛周皮肤湿疹样改变等。
六、诊断方法
1.肛门指诊:医生通过手指触摸肛周,可感知是否有硬结、条索状物体等,有助于初步判断瘘管位置等情况。
2.肛门镜检查:观察齿状线附近情况,查找内口,内口处多有充血、凹陷等表现。
3.探针检查:可通过探针从外口插入,探查瘘管走行,明确瘘管与内口的关系,但操作需轻柔,避免造成不必要损伤。
七、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因肛周卫生护理相对欠缺,家长需注意保持儿童肛周清洁,勤换尿布,若发现儿童肛周有异常流脓、肿痛等表现,应及时就医,儿童低位肛瘘治疗需兼顾儿童生理特点,优先考虑对身体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
成年:成年患者需注意调整生活方式,避免久坐,保持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减少对肛周的刺激,若需手术治疗,术后需注意肛周护理,遵循医生嘱咐进行创面换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