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炎分为哺乳期乳腺炎和非哺乳期乳腺炎,哺乳期乳腺炎初期有乳房局部红、肿、热、痛等,进展期疼痛加剧、腋窝淋巴结肿大等;非哺乳期乳腺炎肿块型表现为乳房内肿块等,脓肿型与哺乳期脓肿期类似但脓肿形成慢、全身症状轻,瘘管型有乳房皮肤窦道等及相关皮肤改变。
哺乳期乳腺炎
初期症状:多表现为乳房局部的红、肿、热、痛。患者乳房某一部位会出现边界不清的硬结,伴有疼痛,体温可略有升高,一般在38℃左右。这是因为乳汁淤积,细菌开始在局部繁殖,引起乳腺组织的炎性反应,影响了局部的血液循环和组织代谢,导致出现红肿热痛等表现。对于哺乳期女性,由于需要频繁哺乳,若哺乳姿势不正确、乳头皲裂等,容易引发乳汁淤积,进而出现上述初期症状。例如,若婴儿含接乳头姿势不当,仅吸吮乳头表面,而未将大部分乳晕含入,就可能导致乳头皲裂,为细菌入侵创造条件,同时影响乳汁排出,引发乳腺炎初期症状。
进展期症状:随着病情进展,炎症进一步加重,疼痛可能加剧,呈搏动性疼痛,患侧腋窝淋巴结可肿大、压痛。此时患者体温可明显升高,可达39℃甚至更高,乳房局部可出现脓肿,皮肤红肿更为明显,触之有波动感。这是因为炎症扩散,细菌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同时局部组织坏死、液化形成脓肿。在哺乳期女性中,若初期症状未得到及时控制,病情就会发展到这个阶段。比如,产妇未重视初期的乳房硬结和疼痛,没有及时调整哺乳方式、排空乳汁,炎症就会持续加重,出现脓肿等情况。
非哺乳期乳腺炎
肿块型症状:常表现为乳房内可触及肿块,肿块边界不清,与皮肤可有粘连,肿块大小不一,部分患者可伴有乳头溢液,溢液多为非血性或血性。发病可能与乳腺导管扩张、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对于非哺乳期女性,尤其是有乳腺导管发育异常等情况的人群,更容易发生非哺乳期乳腺炎。例如,乳腺导管先天性扩张,容易导致分泌物淤积,引发炎症反应,表现为乳房内肿块等症状。
脓肿型症状:与哺乳期乳腺炎脓肿期表现类似,乳房局部出现红肿、疼痛、波动感明显的脓肿,但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脓肿形成相对较慢,全身症状相对较轻。这是因为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炎症过程与哺乳期有所不同,其发病机制不是以乳汁淤积和细菌感染的急性过程为主,而是有自身免疫等多种因素参与,所以脓肿形成及全身反应相对缓和。比如,一些自身免疫性因素导致的非哺乳期乳腺炎,炎症发展相对缓慢,脓肿形成时间较长,全身发热等症状也不如哺乳期乳腺炎那么剧烈。
瘘管型症状:乳房皮肤出现窦道或瘘管,反复流出脓性分泌物,周围皮肤可有色素沉着、湿疹样改变等。这是因为脓肿破溃后形成经久不愈的窦道或瘘管,炎症反复刺激局部组织导致皮肤出现一系列改变。非哺乳期乳腺炎中瘘管型相对少见,但一旦出现,治疗相对复杂,患者需要长期进行伤口处理等。例如,一些慢性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脓肿破溃后未得到规范治疗,就容易形成瘘管,影响乳房外观和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