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形成的异常通道由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发展而来等病因所致有流脓肿痛瘙痒等表现按位置高低和与括约肌关系分类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以手术治疗为主儿童女性及基础疾病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定义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之间形成的异常通道,包含内口(多位于直肠或肛管内壁)、瘘管(连接内口与外口的炎性通道)和外口(位于肛周皮肤表面)三部分,是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遗留的慢性感染性疾病。
病因
多数肛瘘由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发展而来,直肠肛管周围组织受到细菌感染形成脓肿,脓肿自行破溃或经人为切开引流后,脓腔壁逐渐纤维化形成慢性通道即肛瘘;少数可因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引发。
临床表现
流脓:肛周外口间断或持续流出少量脓性、血性或黏液性分泌物,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可致瘙痒。
肿痛:当瘘管堵塞或急性炎症发作时,可出现局部肿痛,炎症消退后肿痛可缓解,但易反复。
瘙痒: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常导致肛周潮湿、瘙痒,部分患者因搔抓可致皮肤破损、继发感染。
分类
按瘘管位置高低:分为低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下)和高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上)。
按瘘管与括约肌关系:可分为肛管括约肌间型(瘘管位于内外括约肌之间)、经肛管括约肌型(瘘管穿过外括约肌及耻骨直肠肌等)、肛管括约肌上型(瘘管向上穿过耻骨直肠肌以上)、肛管括约肌外型(瘘管跨越外括约肌向外延伸至肛周皮肤)。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询问肛周是否有反复流脓、肿痛等既往史。
体格检查:肛门指检可触及条索状瘘管,按压时外口可有脓性分泌物溢出;肛门镜检查可观察内口情况。
影像学检查:MRI有助于明确瘘管走行、与括约肌关系等,对复杂肛瘘的诊断价值较高。
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为主:手术目的是切开或切除瘘管,促使创面愈合。不同类型肛瘘手术方式不同,低位单纯性肛瘘可行瘘管切开术;高位复杂性肛瘘多采用挂线疗法,利用橡皮筋缓慢切割括约肌,既能有效切开瘘管,又可减少肛门失禁风险。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肛瘘:儿童身体发育尚未成熟,治疗需谨慎,优先选择对肛门功能影响小的术式,且术后要加强肛周清洁护理,避免感染复发,因其肛门括约肌功能尚不完善,手术操作需精准以降低肛门失禁等并发症风险。
女性肛瘘:经期需注意肛周局部卫生,可使用柔软卫生巾并及时更换,避免分泌物刺激加重瘙痒;孕期肛瘘患者要权衡手术时机,一般非急性发作期可待分娩后再行手术,急性发作时可通过局部坐浴等保守方法缓解症状,同时需密切监测胎儿情况。
基础疾病患者:如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环境不利于创面愈合,需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空腹血糖一般控制在7mmol/L左右,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等),以利于肛瘘恢复;合并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的患者,需同时治疗基础疾病,在控制肠道炎症的基础上处理肛瘘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