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窦炎是肛门齿线部肛隐窝的炎症病变,病因有感染和局部损伤,临床表现有疼痛、排便异常、分泌物增多,诊断靠肛门指诊和肛门镜检查,治疗分保守(坐浴、局部用药、饮食调整)和手术,预防要保持肛门清洁、养成良好排便习惯、避免局部损伤
一、肛窦炎的定义
肛窦炎是指肛门齿线部的肛隐窝炎症性病变,又称为肛隐窝炎。肛窦呈口袋状,开口向上,易积存粪便或被分泌物阻塞,引发感染。
二、病因
1.感染因素:多因粪便、细菌等感染肛窦,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等。例如,粪便残渣进入肛窦后,若不能及时排出,就为细菌滋生提供了温床,从而引发炎症。
2.局部损伤:如干硬粪便擦伤、肛门镜检查时器械损伤等,都可能导致肛窦感染发炎。不同年龄段人群,因生活方式不同,损伤风险有差异。儿童可能因玩耍时不当行为导致局部损伤,成年人可能因不良排便习惯等造成损伤。
三、临床表现
1.疼痛:
肛门部坠胀疼痛,排便时可加重。疼痛程度因个体差异和病情轻重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病情较轻者,可能仅有轻微坠胀感,病情较重时,疼痛较为明显,影响日常活动。
疼痛可放射至臀部及骶尾部。
2.排便异常:
排便时肛门有灼热感,部分患者可出现便意频繁,但每次排便量少的情况。这是因为炎症刺激直肠肛门部位,导致患者总有排便的感觉,但实际排便量不多。
3.分泌物增多:肛窦发炎后,腺体分泌增加,可导致肛门部有少量黏液流出,污染内裤。
四、诊断方法
1.肛门指诊:医生通过肛门指诊可触及肛窦部位有压痛,有时可摸到硬结或凹陷。不同性别在肛门指诊时的操作略有不同,但都能准确感知肛窦部位的异常情况。
2.肛门镜检查:肛门镜下可见肛窦、肛乳头充血、水肿,有时可见脓性分泌物从肛窦口流出,这是诊断肛窦炎的重要依据之一。
五、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
坐浴:可使用温水或中药坐浴,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不同年龄人群坐浴时需注意水温适宜,儿童坐浴时要特别监护,避免烫伤。
局部用药:可使用栓剂或膏剂纳入肛门,起到消炎、消肿的作用。
饮食调整:建议患者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减少对肛窦的刺激。不同年龄阶段人群饮食结构有差异,儿童要注意营养均衡且易消化,避免食用易引起便秘的食物。
2.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肛窦切开术等。手术方式的选择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由医生决定。
六、预防措施
1.保持肛门清洁:勤换内裤,每天用温水清洗肛门,尤其是排便后,保持肛门局部清洁卫生。不同人群清洗时要注意方法得当,儿童清洗时动作要轻柔。
2.养成良好排便习惯:定时排便,避免排便时间过长,不长时间蹲厕看书、玩手机等。不同年龄人群要培养良好的排便习惯,儿童要引导其规律排便。
3.避免局部损伤:注意避免肛门部受到外力撞击等损伤,如进行肛门相关检查或操作时要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由专业人员进行,减少医源性损伤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