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症是起病于儿童青少年期的神经精神障碍,有肌肉运动性及发声性抽动等表现,分简单复杂运动性与发声性抽动,病因涉遗传、神经生化、心理、环境因素,诊断依典型临床表现并排除类似疾病,干预原则是轻度非药物为主、严重时谨慎药物治疗,家长需关心理解营造轻松环境、关注症状变化及时就医。
一、定义
儿童抽动症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期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主要特征为不自主、反复、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性抽动及(或)发声性抽动。
二、临床症状表现
(一)运动性抽动
简单运动抽动:早期常见表现,如眨眼、耸鼻、歪嘴、耸肩等,动作较为单一、快速且突然。
复杂运动抽动:后续可能出现,例如蹦跳、旋转、模仿他人动作、做出猥亵动作等,动作相对复杂且具有一定目的性但不自主。
(二)发声性抽动
简单发声抽动:初期多有,像清嗓、咳嗽、吸鼻、吐痰、哼声、犬吠声等,发声较为简单突兀。
复杂发声抽动:之后可能出现,比如重复他人语言(模仿语言)、重复自己所说的话(重复语言)、说出污秽语言(秽语)等。
三、病因相关因素
(一)遗传因素
家族中若有抽动症患者,儿童发病风险会增加,遗传基因在疾病的发生中起到一定作用,相关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对儿童抽动症的易感性有影响。
(二)神经生化因素
涉及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失衡,当这些神经递质的平衡被打破时,可能引发儿童抽动症相关的神经功能异常,导致抽动症状出现。
(三)心理因素
儿童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压力大的环境中,例如学习压力过大、家庭关系不和谐等,可能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心理应激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等功能进而影响疾病状态。
(四)环境因素
围生期不良事件,如早产、难产、窒息等,会增加儿童患抽动症的风险;此外,感染等因素也可能成为诱因,机体感染后可能通过免疫等机制影响神经系统功能而引发抽动症状。
四、诊断要点
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同时需要排除其他类似疾病,比如舞蹈病(有其特定的临床特点和病因)、肝豆状核变性(可通过相关实验室检查等排除)等,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全面的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来综合判断以明确诊断。
五、干预原则
(一)非药物干预为主
对于轻度症状的儿童,可通过心理行为干预,如家长给予儿童关心支持、营造宽松家庭氛围、引导儿童进行心理调适等,帮助儿童缓解紧张焦虑情绪,减轻抽动症状。
(二)药物治疗谨慎
当症状严重影响儿童生活学习时可能需要药物治疗,但需充分考虑儿童年龄特点,低龄儿童药物使用要格外谨慎,优先遵循非药物干预为主的原则,药物使用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严格把控用药适应证和安全性。
六、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家长需给予患病儿童更多的关心与理解,营造轻松和谐的家庭环境,避免让儿童处于过度紧张焦虑的状态,密切关注儿童症状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带儿童就医评估,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干预措施,以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充分体现对儿童这一特殊人群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