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疼痛可能由肛裂等多种原因引起,肛裂致痛机制是排便刺激溃疡面,表现为尖锐疼痛及少量便血;痔疮(内痔脱出嵌顿或血栓、外痔炎症水肿)、肠道炎症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肠道寄生虫感染等也会致大便疼痛;可从肛裂症状特点初步判断,但需专业检查确诊,不同人群检查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大便疼痛可能由肛裂引起,但并非唯一原因
(一)肛裂导致大便疼痛的机制及表现
肛裂是引起大便疼痛较为常见的原因之一。肛裂是肛管皮肤全层纵行裂开并形成感染性溃疡。当排便时,干结的粪便通过肛管,会刺激肛裂的溃疡面,引起剧烈疼痛,这种疼痛通常较为尖锐,呈刀割样或烧灼样,且在排便后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一般还可伴有便血,便血特点为少量鲜血,多在粪便表面或排便后手纸上有血迹。
(二)其他导致大便疼痛的原因
1.痔疮
内痔:当内痔脱出嵌顿或发生血栓时,排便时会刺激到脱出的痔核以及周围组织,引起疼痛,尤其是在痔核发生血栓性改变时,疼痛较为剧烈,还可能伴有肛门坠胀感。
外痔:外痔如果发生炎症、水肿,排便时粪便摩擦外痔组织,会导致疼痛,常表现为肛门局部的胀痛、灼痛等,可伴有肛门异物感。
2.肠道炎症性疾病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黏膜存在炎症、溃疡等病变,排便时炎症部位受到粪便刺激,可出现腹痛、腹泻,同时伴有大便疼痛的症状,疼痛性质多为隐痛、胀痛等,还可能伴有黏液脓血便等表现。其发病与自身免疫等因素相关,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中长期精神紧张等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
克罗恩病:肠道黏膜呈节段性、非对称性炎症,病变部位在排便时受到影响,可出现腹痛、腹泻、大便疼痛等症状,疼痛程度不一,可能为隐痛或绞痛,病情反复,对生活方式影响较大,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患病。
3.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门直肠周围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发生急性化脓性感染形成脓肿,排便时粪便通过感染区域,会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疼痛,疼痛较为剧烈,呈持续性跳动性疼痛,还可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中不注意肛门卫生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4.肠道寄生虫感染:如蛔虫、绦虫等肠道寄生虫感染,当寄生虫在肠道内活动或引起肠道局部炎症等情况时,排便时可能会出现腹部不适、大便疼痛等症状,儿童相对更易发生肠道寄生虫感染,与儿童卫生习惯等生活方式因素相关。
二、如何初步判断是否由肛裂引起大便疼痛
可以从症状特点等方面初步判断。肛裂导致的大便疼痛通常有典型的排便时疼痛发作过程,即排便时粪便刺激溃疡面引起尖锐疼痛,便后有短暂缓解,随后因肛门括约肌痉挛又出现一段时间的疼痛。同时可观察是否有便血情况,肛裂引起的便血一般量较少。但要准确诊断,还需要结合肛门指检、肛门镜检查等专业检查手段。医生通过肛门指检可初步触摸肛管部位情况,肛门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到肛管皮肤是否有裂开、溃疡等病变表现。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进行肛门检查时需更加轻柔谨慎,女性在经期等特殊时期进行检查也需做好相应沟通和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