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分为早期和进展期,早期排便时直肠黏膜脱出可自行回纳,有排便不尽等感;进展期脱出物不能自行回纳,有坠胀等症且受不良生活习惯等影响。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非手术有保守训练及药物辅助,手术有直肠黏膜环切术和直肠悬吊固定术等。
一、脱肛的症状
(一〕早期症状
早期脱肛在排便时可见直肠黏膜脱出,便后可自行回纳,脱出物呈淡红色,形状多为圆锥状,长度一般较短,通常在3-5厘米左右,患者可能仅有排便不尽感或下坠感。对于儿童而言,由于其身体机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可能更容易出现早期脱肛且回纳相对较容易的情况,但也需引起重视;成年女性在妊娠、分娩等特殊生理阶段,由于盆腔压力变化等因素,也可能增加脱肛早期发生的风险。
(二)进展期症状
随着病情进展,脱肛程度加重,脱出物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推回甚至长时间脱出在外。脱出物可发展到5-10厘米或更长,颜色逐渐变为暗红色,可能伴有黏膜糜烂、溃疡等情况,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肛门坠胀感、腰骶部坠胀酸痛,排便次数增多,大便可能带黏液等。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便秘、腹泻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加重进展期脱肛的症状,而对于有慢性咳嗽病史的患者,长期咳嗽导致腹压增加,也会促使脱肛进展。
二、脱肛的治疗方法
(一〕非手术治疗
1.保守训练
对于儿童脱肛,可通过提肛运动进行保守训练。让儿童有意识地进行肛门收缩、舒张运动,每次收缩3-5秒,然后舒张,每次练习10-15分钟,每天2-3次,通过增强肛门括约肌的收缩能力来改善脱肛症状。因为儿童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提肛运动相对安全且有助于其肛门功能的恢复。
成年患者也可进行提肛运动,同时对于有慢性咳嗽、便秘等基础疾病的成年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以减少腹压增加的因素。例如有慢性咳嗽的患者应积极就医治疗咳嗽,避免因咳嗽导致腹压持续升高加重脱肛。
2.药物治疗辅助
对于因脱肛导致局部炎症、水肿的患者,可使用一些具有消肿、抗炎作用的中药坐浴。中药坐浴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和水肿。常用的中药有五倍子、苦参等,通过煎煮后进行坐浴,每次坐浴15-20分钟,每天1-2次。但需要注意,药物的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尤其是对于孕妇、哺乳期女性等特殊人群,要谨慎选择药物及使用方法。
(二〕手术治疗
1.直肠黏膜环切术
适用于部分直肠黏膜脱垂的患者。通过手术切除多余的松弛直肠黏膜,收紧直肠下端,从而改善脱肛症状。该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术后恢复较快,但也存在一定的复发风险。对于老年患者,在考虑手术时需要评估其全身状况,包括心肺功能等,因为手术会对身体有一定的应激,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基础疾病较多,需要确保其能够耐受手术。
2.直肠悬吊固定术
对于较为严重的完全性直肠脱垂患者,直肠悬吊固定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将直肠固定在周围组织上,防止其再次脱出。该手术相对复杂,对手术技术要求较高,术后需要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等,以减少复发的可能。对于有长期便秘病史的患者,术后需要注意调整排便习惯,预防便秘再次发生,因为便秘会增加腹压,影响手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