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形成的异常通道,多由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演变而来,少数因特殊感染所致,临床表现有肛周反复流脓、肿痛及可触及硬结,分类按瘘管位置、与括约肌关系、数目分,诊断可通过肛门指诊、肛门镜、探针及影像学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有切开术、挂线疗法、切除术,特殊人群中儿童手术需谨慎、老年人要评估基础疾病、女性需注意避免损伤盆腔脏器等。
一、定义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之间形成的异常通道,通常由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演变而来,少数因结核分枝杆菌等特殊病原体感染所致,是一种常见的直肠肛管疾病。
二、病因
1.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大部分肛瘘由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发展而来,肠道内细菌经肛隐窝、肛腺等侵入,引发感染形成脓肿,脓肿破溃或切开后,脓腔逐渐缩小,遗留管道即肛瘘。
2.特殊感染:如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克罗恩病等,也可能导致肛瘘形成,但相对少见。
三、临床表现
1.肛周反复流脓:肛周皮肤可见外口,间断或持续流出少量脓性、血性或黏液性分泌物,污染内裤,分泌物刺激可致肛周瘙痒。
2.肿痛:当瘘管阻塞或引流不畅时,可出现局部肿痛,脓肿形成时疼痛加剧。
3.触及硬结:部分患者可在肛周摸到条索状硬结,从外口通向肛门内。
四、分类
1.按瘘管位置
低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下。
高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上。
2.按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肛管括约肌间型:最常见,瘘管位于内外括约肌之间。
经肛管括约肌型:瘘管穿过外括约肌、坐骨直肠间隙等。
肛管括约肌上型:较为少见,瘘管向上穿过肛提肌。
肛管括约肌外型:极少见,瘘管穿过肛提肌与盆腔脏器相通。
3.按瘘管数目
单纯性肛瘘:仅有一个瘘管。
复杂性肛瘘:有多个瘘管或分支。
五、诊断
1.肛门指诊:可触及肛管内的硬结或凹陷性瘢痕,有时可摸到条索状瘘管。
2.肛门镜检查:观察肛隐窝有无红肿、内口有无脓性分泌物溢出。
3.探针检查:从外口插入探针,结合肛门指诊,可大致判断瘘管走行。
4.影像学检查:磁共振成像(MRI)可清晰显示瘘管位置、走行及与周围组织关系,有助于手术方案制定。
六、治疗
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目的是切开或切除瘘管,敞开创面使其愈合。常见手术方式有:
1.瘘管切开术:适用于低位肛瘘,将瘘管全部切开,靠肉芽组织生长愈合。
2.挂线疗法:利用橡皮筋或有腐蚀作用的药线缓慢切开肛瘘,适用于高位肛瘘,可避免一次性切断括约肌导致肛门失禁。
3.肛瘘切除术:适用于单纯性低位肛瘘,直接切除瘘管及周围瘢痕组织。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生理结构特殊,手术需谨慎,优先选择对肛门功能影响小的术式,术后需密切观察肛周恢复情况,注意保持肛周清洁,减少对肛门发育的影响。
2.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手术前后需全面评估全身状况,控制基础疾病,确保手术安全,术后加强创面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3.女性:手术时需注意避免损伤盆腔脏器,尤其需关注月经周期等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术后保持肛周清洁,减少会阴部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