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的症状分为局部和全身症状,局部症状包括流脓(新肛瘘流脓多且浓稠臭,随时间减少变稀薄,不同年龄段流脓情况有别)、肿痛(通常不明显,引流不畅时胀痛,急性炎症期更明显,不同性别在特定情况可加重)、肿块(可摸到条索状硬块,长期久坐和有肛周感染史者更明显复杂)、瘙痒(脓液刺激致瘙痒,糖尿病和肥胖患者更易有并发症);全身症状有发热(急性炎症期等情况出现,儿童更明显、体质虚弱者恢复慢)、消瘦和贫血(长期发作患者出现,影响儿童发育、加重老年患者负担)。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患者、有免疫缺陷疾病者需特别注意,应分别采取合适的治疗方式。
一、局部症状
1.流脓:这是肛瘘最常见的症状。新形成的肛瘘流脓较多,质地浓稠,颜色黄且有臭味;随着时间推移,瘘管逐渐成熟,脓液会减少,变得稀薄。若外口暂时封闭,脓液积聚,可出现局部胀痛,封闭的外口可再穿破,或在附近形成新的外口。不同年龄段患者,因身体代谢和恢复能力不同,流脓情况也有差异。儿童肛瘘相对形成时间短,初期流脓可能较频繁,但随着身体恢复可能较快改善;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恢复慢,流脓症状可能持续时间较长。
2.肿痛:通常不明显。当脓液积存于管腔内引流不畅时,会出现局部胀痛,且有明显压痛,脓液流出后疼痛会缓解。急性炎症期,肿痛症状会更明显。男性患者由于活动量相对较大,若肛瘘处于急性炎症期,活动时可能因摩擦等加重肿痛;而女性患者在经期,由于身体抵抗力下降,也可能使肛瘘肿痛症状加重。
3.肿块:大部分患者可在肛周摸到条索状硬块,这是由瘘管管壁和纤维组织增生形成。肿块大小和硬度因肛瘘情况而异。长期久坐的患者,局部血液循环不畅,肿块可能更明显,且不易消退;有肛周感染病史的患者,肿块形成的可能性更大,且可能更复杂。
4.瘙痒:由于脓液不断刺激肛周皮肤,可引起瘙痒,患者常不自觉搔抓,导致肛周皮肤变色、表皮脱落,有时还会出现湿疹。糖尿病患者因血糖高,皮肤抵抗力差,更容易出现肛周皮肤瘙痒和湿疹等并发症;肥胖患者肛周脂肪较多,局部透气性差,也会加重瘙痒症状。
二、全身症状
1.发热:一般在急性炎症期或有复杂性肛瘘、蹄铁形肛瘘时,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高达38℃40℃。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热可能更明显,且容易出现高热惊厥等并发症;体质虚弱的患者,发热后恢复也相对较慢。
2.消瘦、贫血:长期反复发作的肛瘘患者,由于慢性炎症消耗,可出现消瘦、贫血等症状。儿童患者若长期受肛瘘影响,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老年患者本身身体储备能力差,消瘦和贫血会进一步加重身体负担。
特殊人群需要特别注意。儿童患者用药需谨慎,很多药物有年龄限制,应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方法,如调整饮食保持大便通畅等。孕妇患者在治疗肛瘘时,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和治疗方法。老年患者身体机能差,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可能性大,治疗时要综合考虑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有免疫缺陷疾病的患者,由于自身抵抗力低,肛瘘治疗难度更大,恢复更慢,需在提高免疫力的基础上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