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是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运动和发声抽动,一般男孩发病略多于女孩,学龄期常见,长期精神紧张等可诱发或加重。非药物干预包括心理行为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和生活方式调整(作息规律、避免过度疲劳、营造良好家庭氛围),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时可考虑药物治疗,发现症状需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评估。
一、明确抽动症的定义与表现
抽动症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的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运动抽动常表现为眨眼、耸鼻、歪嘴、耸肩、甩手等;发声抽动可表现为清嗓子、咳嗽声、吼叫声等。不同年龄、性别儿童的表现可能略有差异,一般来说,男孩发病略多于女孩,且在学龄期儿童中较为常见,生活方式如长期精神紧张、过度疲劳等可能会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1.心理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帮助患儿认识自身的抽动症状,学会应对紧张、焦虑等情绪,减轻因抽动带来的心理压力。例如,让患儿了解抽动是可以控制的,在出现抽动时通过转移注意力等方式缓解症状。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心理行为治疗的方式有所不同,低龄儿童可通过游戏等轻松的方式进行引导,大龄儿童则可以进行更深入的认知交流。
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放松、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深呼吸放松可让患儿慢慢地吸气,使腹部隆起,然后慢慢地呼气,重复几次,帮助放松身体和情绪。对于有病史的患儿,放松训练可以作为日常缓解抽动症状的重要方法,长期坚持有助于稳定病情。
2.生活方式调整
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学龄前儿童每天需要睡眠10-13小时,学龄儿童每天需要睡眠9-11小时。规律的作息有助于维持神经系统的稳定,减少抽动发作的频率。
避免过度疲劳:合理安排学习和活动时间,避免长时间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等。过度疲劳会使神经兴奋性增加,容易诱发抽动症状,所以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合理规划活动量。
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家庭环境对患儿的心理状态影响较大,家长要避免过度指责患儿,保持家庭氛围和谐、轻松,让患儿感受到关爱和支持,有利于缓解其紧张情绪,从而减少抽动症状的出现。
三、医疗干预情况
1.药物治疗的考量
当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时,可考虑药物治疗,但需谨慎选择。一般会根据患儿的具体症状严重程度等情况来决定是否用药。例如,对于严重影响生活学习的发声抽动或运动抽动,可能会在医生评估后使用相应药物,但要严格遵循医疗规范,避免不恰当用药对儿童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2.就医评估
一旦发现孩子有抽动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儿科或小儿神经内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全面的身体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脑电图等)来明确诊断,并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对于不同年龄的患儿,医生的评估重点可能会有所不同,比如低龄儿童可能更注重神经系统发育情况等方面的评估。
总之,孩子出现抽动症时,要综合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医疗干预,同时关注孩子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等多方面因素,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抽动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