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即直肠脱垂,表现为肿物自肛门脱出且随病情发展加重,非手术治疗有一般治疗(饮食调整、养成排便习惯、盆底肌锻炼)和注射治疗,手术治疗分经腹和经会阴手术,儿童脱肛与发育等因素有关,老年人要综合考虑全身情况,预防需加强锻炼、积极治相关病、注意生活习惯。
一、脱肛的定义与表现
脱肛又称直肠脱垂,是指直肠黏膜、肛管、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而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有肿物自肛门脱出,初发时肿物较小,排便时脱出,便后可自行复位;随着病情发展,肿物脱出渐频,体积增大,便后需用手托回肛门内,甚至咳嗽、行走、下蹲时也可脱出。
二、非手术治疗方法
(一)一般治疗
1.饮食调整: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麦面包等,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和腹泻。因为便秘时用力排便会增加腹压,容易加重脱肛;而腹泻频繁也会刺激肛门,不利于病情恢复。例如,每天应摄入足够的水分,保证大便质地柔软,易于排出。
2.排便习惯养成: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定时排便,缩短排便时间,避免久蹲厕所。一般建议排便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对于儿童来说,要避免在排便时长时间玩耍分散注意力。
3.盆底肌锻炼:进行盆底肌锻炼,如凯格尔运动。通过收缩和放松盆底肌肉,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有助于改善脱肛症状。可以每天进行多次,每次收缩肌肉3-5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进行3-4组。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锻炼的强度和频率可适当调整,儿童进行盆底肌锻炼时需在家长指导下正确进行。
(二)注射治疗
将硬化剂注射到直肠黏膜下或直肠周围,使黏膜与肌层、直肠与周围组织产生粘连固定。常用的硬化剂有5%石炭酸植物油等。该方法适用于儿童和轻度直肠脱垂患者,但可能存在注射部位不准确导致并发症等风险。
三、手术治疗方法
(一)经腹手术
适用于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手术方式包括直肠悬吊固定术等。通过将直肠固定在周围组织上,防止其脱垂。手术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术后有一定的复发风险等。
(二)经会阴手术
对于年老体弱、不能耐受经腹手术的患者可考虑经会阴手术,如直肠黏膜环切术等。手术相对简单,但也有其相应的适应证和并发症。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脱肛多与发育尚未完善、营养不良、长时间腹泻等因素有关。家长应注意保证儿童的营养均衡,治疗儿童的腹泻等肠道疾病。在排便时避免儿童久蹲,积极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当儿童出现脱肛时,应及时将脱出的肿物轻柔复位,并及时就医。
(二)老年人
老年人脱肛可能与盆底组织松弛、慢性咳嗽、便秘等因素有关。老年人本身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在治疗脱肛时,要综合考虑其全身情况。对于能耐受手术的老年人,可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老年人,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同时要积极治疗其基础疾病,如控制慢性咳嗽等,以减少腹压增加的因素。
五、预防措施
1.加强体育锻炼: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体质,尤其是盆底肌肉的力量。
2.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如慢性腹泻、便秘、慢性咳嗽等可增加腹压的疾病,及时治疗以减少对肛门直肠的不良影响。
3.注意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站立、久坐,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保持肛门局部清洁卫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