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子宫出血由生殖内分泌轴功能紊乱致非器质性病变分无排卵性与排卵性两类,无排卵性功血多见于青春期及绝经过渡期,因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或卵巢功能问题致雌激素异常引发出血,排卵性功血常见于生育年龄多由黄体功能不足或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所致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等,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B超、激素测定、诊断性刮宫诊断,治疗包括止血、调整月经周期、促进排卵,青春期少女需避免劳累规律作息及时就医,育龄期女性兼顾生育需求,绝经过渡期女性警惕内膜病变定期筛查。
一、定义
功能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是由生殖内分泌轴功能紊乱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非器质性病变所致,分为无排卵性功血与排卵性功血两类。
二、病因
(一)无排卵性功血
多见于青春期及绝经过渡期女性。青春期时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功能未成熟,垂体对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反应异常,致雌激素波动或缺乏,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绝经过渡期因卵巢功能衰退,卵泡发育异常,雌激素分泌无规律波动,引发子宫出血。
(二)排卵性功血
常见于生育年龄女性,多由黄体功能不足或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所致。黄体功能不足者因黄体期孕激素分泌不足或黄体过早衰退,致月经周期缩短;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者因黄体萎缩不全,经期延长。
三、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经量不定或增多,甚至大量出血。无排卵性功血常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异常;排卵性功血中黄体功能不足者月经周期缩短、不孕或早孕期流产,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者月经周期正常但经期延长。
四、分类
(一)无排卵性功血
占功血的70%~80%,多见于青春期和绝经过渡期,子宫内膜呈不同程度增生改变,如单纯性增生、复杂性增生等。
(二)排卵性功血
约占20%~30%,包括黄体功能不足(黄体期孕激素分泌不足)和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黄体萎缩不全致经期延长)。
五、诊断方法
需通过详细病史采集(月经史、婚育史等)、体格检查、妇科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结合辅助检查:
B超:了解子宫及附件情况,排除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病变;
激素测定:检测性激素六项(如雌激素、孕激素、促黄体生成素等),评估内分泌状态;
诊断性刮宫:既具诊断价值又可止血,通过病理检查明确子宫内膜病理类型。
六、治疗原则
(一)止血
可采用药物止血(如雌激素、孕激素、复方短效避孕药等)或刮宫术止血,根据患者年龄、病情选择合适方法。
(二)调整月经周期
针对无排卵性功血,青春期及生育期患者以调整周期、促排卵为主;绝经过渡期患者以止血、减少经量、防止内膜病变为主,可采用雌孕激素序贯疗法或后半周期疗法等。
(三)促进排卵
适用于有生育需求的无排卵性功血患者,可使用克罗米芬等促排卵药物。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青春期少女
需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规律生活作息,及时就医调整月经,因青春期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未完善,易反复出现功血,应重视早期干预以避免长期月经紊乱影响健康。
(二)育龄期女性
关注生育需求,治疗时需兼顾生育计划,选择不影响生育功能的治疗方式,如优先非药物干预调整月经周期。
(三)绝经过渡期女性
警惕子宫内膜病变可能,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子宫内膜病理筛查,因该阶段功血患者子宫内膜病变风险增高,需密切监测以早期发现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