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由长期高血糖等致神经结构与功能受损的综合征,发病机制涉及多元醇途径激活、氧化应激等,临床表现有远端对称性等多种类型,病程长、血糖控制不佳等是危险因素,通过病史等诊断,治疗需控血糖、改善神经营养等,老年、妊娠、儿童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由长期高血糖等多种因素作用,导致神经结构与功能受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二、发病机制
主要与多元醇途径激活、氧化应激、血管病变、神经营养因子缺乏等相关。长期高血糖使葡萄糖通过多元醇途径代谢增强,山梨醇蓄积引起神经细胞水肿;氧化应激产生过多自由基损伤神经组织;高血糖导致微血管病变,使神经供血不足,进而影响神经正常功能;同时神经营养因子合成减少,无法有效维持神经正常结构与功能。
三、临床表现
1.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最为常见,表现为手足远端对称性的麻木、刺痛、灼热感等异常感觉,呈手套或袜套样分布,病情进展可出现肢体感觉减退、肌力下降等,严重时影响行走等日常活动。
2.局灶性神经病变:可累及单神经或神经根,如脑神经病变可引起复视等,单神经病变可导致某一部位突发疼痛、无力等,常见于正中神经、尺神经等。
3.自主神经病变:可影响心血管、消化、泌尿生殖等系统,表现为静息心率加快、体位性低血压、便秘或腹泻、排尿障碍、勃起功能障碍等。
四、危险因素
1.糖尿病病程: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的风险显著增加,一般病程超过10年者更易出现。
2.血糖控制情况: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尤其是糖化血红蛋白持续高于目标值的患者,神经病变发生风险升高。
3.合并症: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的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风险增加,进而加重神经缺血缺氧,促进神经病变发生发展。
4.其他:年龄较大的糖尿病患者、有家族遗传易感性的人群等,也可能是危险因素。
五、诊断方法
1.病史与临床表现:详细询问糖尿病病史、症状出现时间及特点等,结合肢体感觉、运动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初步判断。
2.神经电生理检查:如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肌电图等,可发现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波幅降低等异常,有助于早期发现亚临床神经病变。
3.其他检查:必要时可结合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神经活检等辅助明确诊断。
六、治疗原则
1.血糖控制:严格管理血糖,使血糖尽可能接近正常范围,可通过饮食控制、运动、药物(如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等方式实现,以延缓神经病变进展。
2.改善神经营养:使用甲钴胺等药物营养神经,促进神经修复。
3.抗氧化应激:应用硫辛酸等药物减轻氧化应激对神经的损伤。
4.对症治疗:针对疼痛等症状,可选用适当的止痛药物缓解;对于自主神经病变相关症状,进行相应的支持性治疗。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糖尿病患者:需更谨慎平稳控制血糖,避免血糖波动过大加重神经病变,同时关注合并的其他慢性疾病对神经病变的影响,定期监测神经功能。
2.妊娠糖尿病患者:妊娠期间严格控制血糖至关重要,因为高血糖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神经发育,同时也易引发自身周围神经病变,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调控血糖及监测神经状况。
3.儿童糖尿病患者: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周围神经病变需格外重视,严格控制血糖,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使用需充分评估风险与收益,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基础上的合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