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疝气是小儿外科常见疾病,包括腹股沟疝和脐疝,解剖因素及小儿哭闹、便秘等是发病原因,腹股沟疝表现为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脐疝为脐部可复性肿物,可通过体格检查等诊断,1岁以内婴幼儿可保守观察,1岁以上多需手术治疗,及时治疗预后好,婴幼儿和早产儿需特殊护理,嵌顿未及时处理可致严重并发症。
一、定义
小儿疝气是小儿外科常见疾病之一,主要包括腹股沟疝和脐疝等类型。腹股沟疝是由于腹股沟区的鞘状突未闭合,导致腹腔内的肠管等组织通过未闭合的鞘状突向体表突出;脐疝则是因为肚脐部位的组织发育不完善,腹腔内容物从脐部薄弱区突出。
二、发病原因
1.解剖因素
对于腹股沟疝,在胎儿发育过程中,睾丸从腹腔下降至阴囊,鞘状突随之下移,正常情况下出生前后鞘状突会逐渐闭合。若鞘状突未闭合,就为疝气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这种情况在男婴中相对更为常见,因为男婴的鞘状突闭合时间相对较晚。
脐疝主要是由于肚脐处的脐环在出生后未能及时闭合,一般足月新生儿出生时,脐环多已接近闭合,未成熟儿的脐环则相对较大,容易发生脐疝。
2.其他因素
小儿哭闹、便秘等情况会增加腹内压,促使腹腔内的组织更容易通过薄弱部位突出形成疝气。比如小儿剧烈哭闹时,腹内压升高,腹腔内容物就可能经鞘状突或脐环突出。
三、临床表现
1.腹股沟疝
主要表现为腹股沟区可复性的肿块,常在小儿哭闹、站立、行走或咳嗽时明显突出,肿块多呈椭圆形或梨形,可降至阴囊或大阴唇部位;而在平卧、休息或用手按压时,肿块可自行回纳腹腔。部分患儿可能会出现局部胀痛等不适。
2.脐疝
典型表现为脐部可复性肿物,肿物呈半球形或球形,直径多在1-2厘米左右,小儿安静或平卧时,肿物可缩小或消失,哭闹、咳嗽等使腹内压增高时,肿物又会突出。一般脐疝患儿无明显疼痛等其他不适症状,但如果发生嵌顿(肿物不能回纳,且伴有呕吐、哭闹不止等情况),则属于紧急情况。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观察腹股沟区或脐部的情况,对于腹股沟疝可触及肿块,还可通过手法尝试回纳肿块来初步判断;对于脐疝能直观看到脐部的突出肿物,并可通过按压等手法评估肿物情况。
2.影像学检查
一般情况下体格检查即可明确诊断,但对于不典型或存在疑问的情况,可能会借助B超检查等,B超可以清晰显示疝内容物的情况,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以及与其他疾病鉴别。
五、治疗与预后
1.治疗
对于小儿疝气,1岁以内的婴幼儿有自行愈合的可能,可先采取保守观察的方法,尽量减少小儿哭闹、便秘等增加腹内压的情况。而1岁以上的小儿疝气一般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疝囊高位结扎术,通过手术闭合未闭合的鞘状突或脐环,从而治愈疝气。
2.预后
小儿疝气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后,预后通常较好,手术治疗的复发率较低。但如果发生嵌顿未能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肠管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影响预后。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
婴幼儿患疝气时,家长要密切观察疝气肿块的情况,避免其发生嵌顿。尽量减少婴幼儿哭闹,保持大便通畅,防止腹内压升高加重疝气情况。一旦发现疝气肿块不能回纳,伴有呕吐、精神差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2.早产儿
早产儿由于发育不完善,发生脐疝的几率相对较高,家长更要加强护理,注意保持脐部清洁干燥,避免感染,同时密切关注脐疝情况,按照医生建议进行随访,必要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