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由长期高血糖损害周围神经纤维致临床综合征,可累及多神经;发病机制有代谢紊乱致神经细胞异常、血管损伤致神经滋养血管缺血缺氧、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加重损伤;临床表现为感觉神经有手足麻木等症状及感觉减退等,运动神经现肌无力等,自主神经有心血管等多系统异常;危险因素包括病程长、血糖控制不佳及合并其他情况;诊断靠病史体格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及其他检查;特殊人群中儿童需监测神经功能,老年要兼顾血糖控制与观察细微变化,妊娠糖尿病需严格控糖并随访神经恢复情况。
一、定义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由于长期高血糖状态损害周围神经纤维所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自主神经。
二、发病机制
1.代谢紊乱:长期高血糖引发多元醇通路激活、山梨醇积聚,导致神经细胞内渗透压升高、水肿及功能障碍;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堆积,损伤神经结构与功能。
2.血管损伤:糖尿病患者常合并微血管病变,造成神经滋养血管缺血缺氧,影响神经组织的营养供应,进而导致神经纤维变性、坏死。
3.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高血糖状态下机体氧化应激增强,产生过多自由基,同时炎症因子释放增加,进一步加重神经组织的损伤。
三、临床表现
1.感觉神经受累:常见症状包括手足部麻木、刺痛、烧灼感,呈对称性分布,夜间或静息时加重;部分患者有感觉过敏,轻微刺激即可引起强烈不适。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痛觉、温度觉、振动觉减退或消失。
2.运动神经受累: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常见于足部小肌肉,严重时可影响肢体运动功能,增加跌倒风险。
3.自主神经受累:可出现心血管系统异常(如静息性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胃肠道功能紊乱(如便秘、腹泻)、泌尿生殖系统症状(如尿失禁、勃起功能障碍)等。
四、危险因素
1.糖尿病病程:病程越长,发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风险越高,一般病程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患病率显著增加。
2.血糖控制不佳:长期高血糖状态持续存在,会持续损伤神经组织,因此血糖波动大、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较高的患者更易发病。
3.其他因素: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等情况也会增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风险。
五、诊断方法
1.病史与体格检查:详细询问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情况及症状出现时间等,体格检查重点评估四肢感觉、运动功能及反射情况。
2.神经电生理检查:包括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肌电图等,可发现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波幅降低等神经受损表现,有助于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
3.其他检查:如神经活检可直接观察神经纤维形态改变,但为有创检查,临床应用相对受限;皮肤活检可检测皮肤内神经纤维密度,辅助诊断。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糖尿病患者:儿童糖尿病患者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相对少见,但长期高血糖仍需密切监测神经功能,尤其注意早期发现感觉异常等表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控制血糖,减少神经损伤风险。
2.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血糖控制需兼顾安全性与有效性,在监测神经病变时应注意其机体代偿能力下降等特点,更细致观察感觉、运动等方面的细微变化。
3.妊娠糖尿病患者:妊娠期间高血糖对胎儿及孕妇神经均可能产生影响,需严格控制血糖,密切关注孕妇神经症状,分娩后仍需随访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因妊娠可能加重或诱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