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有社交沟通障碍,婴儿期对他人呼唤少回应、缺乏眼神交流等,幼儿及儿童期难参与同伴游戏、语言发育可能落后;存在兴趣范围狭窄(对特定物品过度专注)和重复刻板行为(如重复动作等);可能伴随智力发育异常(部分不均衡或整体低下)和感知觉异常(对声音等敏感或不敏感);婴幼儿期需关注社交互动,学龄前期需专业早期干预,学龄期及以后学校家庭要配合提供支持调整环境等。
一、社交沟通障碍
(一)婴儿期表现
婴儿期可能出现对他人呼唤缺少回应,缺乏与他人的眼神交流,当亲人抱起时可能不会像正常婴儿那样自然依偎,对父母的面部表情、声音等社交信号关注度低。例如,研究显示约70%的自闭症婴儿在6个月大时就表现出对父母呼唤无明显反应的情况。
(二)幼儿及儿童期表现
在幼儿期,社交互动方面表现为难以参与同伴游戏,不会主动发起社交互动,如不会主动与其他儿童分享玩具、交流想法;在沟通方面,语言发育可能落后,部分儿童到2-3岁仍不会说话,或说话后语言发展异常,如语言单调、重复刻板语言,不能理解社交中的语言隐含意义,如反语等。例如,有的儿童始终只能重复他人说过的话,而无法进行符合情境的对话交流。
二、兴趣狭窄和重复刻板行为
(一)兴趣范围狭窄
儿童可能对某些特定的物品或活动表现出过度专注,如只对某一种类型的玩具(如旋转的物品)感兴趣,对其他常见玩具缺乏兴趣,而且这种兴趣持续时间长且固定,难以转移注意力到其他事物上。有研究发现约60%的自闭症儿童存在对特定物品过度专注的情况。
(二)重复刻板行为
常见的重复刻板行为包括重复拍手、摇晃身体、旋转物品、原地转圈等无目的的重复动作;还有可能出现对物品特定部位的持续关注,如反复触摸玩具的某个边缘等。这种行为往往是机械性的、重复出现且难以被打断,严重影响儿童的日常活动和学习。
三、可能伴随的其他表现
(一)智力发育异常
部分自闭症儿童可能存在智力发育不均衡的情况,有的儿童在某一方面(如机械记忆)有相对较好的表现,但在社交、语言理解等方面严重落后;也有相当比例的儿童整体智力水平低于正常儿童。例如,约30%的自闭症儿童属于智力低下范畴,而约70%的自闭症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问题。
(二)感知觉异常
一些自闭症儿童可能存在感知觉方面的异常,如对某些声音(过高或过低频率的声音)过于敏感,出现哭闹、烦躁等情绪反应;而对疼痛等刺激可能不敏感;有的儿童还可能存在触觉、视觉等方面的异常,如不喜欢被触摸某些质地的物品等。这种感知觉异常会影响儿童的日常生活体验和行为表现。
四、不同年龄阶段的特殊考量
(一)婴幼儿期
婴幼儿期是自闭症症状逐渐显现的阶段,家长需密切关注婴儿的社交互动表现,如眼神交流、对亲人的反应等。若发现婴儿在6个月后仍缺乏与他人的目光接触,对周围环境中的社交声音刺激无明显反应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评估。
(二)学龄前期
学龄前期儿童的自闭症症状可能更加明显,在幼儿园等集体环境中,社交沟通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会更突出地影响其融入集体生活。此时需要专业的早期干预,如康复训练等,以帮助儿童逐步改善社交和行为问题。
(三)学龄期及以后
学龄期儿童在学校环境中,社交沟通障碍会影响其学业参与和同伴关系,重复刻板行为可能干扰课堂秩序。家长和学校需要共同配合,为儿童提供适合其特点的教育支持和环境调整,同时持续关注其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的变化,必要时进行进一步的干预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