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评估包括细致观察足部外观、用尼龙丝等检测感觉、触摸动脉等评估血液循环;伤口护理有专业人员清创及依渗出选适配敷料;足部保护要选宽松透气棉质鞋袜并避免赤足等受伤;血糖管理需严格把控通过多种途径使血糖维持合理范围;并发症预防包括保持足部清洁防感染及对神经病变患者进行康复等措施。
一、糖尿病足评估
1.外观检查:细致观察足部皮肤色泽、温度状况,留意有无溃疡、坏疽、红肿等表现,精准记录伤口的位置、大小、深度以及渗出物的性质等信息。例如,若发现足部有暗红色斑块且范围逐渐扩大,需高度警惕局部血液循环异常或感染倾向。
2.感觉评估:运用尼龙丝检测触觉、音叉检测振动觉等方式,评估患者足部感觉减退或丧失程度。由于感觉异常是糖尿病足发生的重要诱因,感觉减退者易忽视足部微小损伤,进而使损伤加重发展为足溃疡。比如,尼龙丝检查时患者无法感知轻触,提示触觉明显减退。
3.血液循环评估:触摸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情况,借助经皮氧分压测定等手段评估足部血液循环状态。血液循环不佳会阻碍足部伤口愈合,提升感染风险。若足背动脉搏动微弱,需进一步排查是否存在血管狭窄等问题。
二、伤口护理
1.清创处理:由专业医护人员针对有坏死组织或污染物的伤口实施清创操作,可采用外科清创、酶学清创等方法。清除坏死组织能够减少细菌滋生,为新鲜肉芽组织生长营造良好环境,临床研究证实规范清创有助于改善伤口愈合环境。例如,对于深度溃疡伴有较多坏死组织的伤口,需彻底清除坏死组织至健康组织边缘。
2.敷料选择:依据伤口渗出情况选取适配敷料,像渗出少的伤口可选用水胶体敷料,渗出多的伤口选用藻酸盐敷料等。适宜的敷料能营造湿润伤口环境,促进上皮细胞生长,同时起到隔绝外界细菌的作用。比如,水胶体敷料可形成密闭环境,促进创面愈合;藻酸盐敷料能有效吸收大量渗出液。
三、足部保护
1.鞋袜选择:选用宽松、透气、柔软的棉质鞋袜,避免过紧鞋袜压迫足部,防止出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糖尿病患者足部皮肤较为脆弱,过紧鞋袜易造成微小损伤,而棉质鞋袜可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叮嘱患者每日检查鞋袜内部有无异物,防止足部受压。例如,选择鞋头宽敞的鞋子,确保脚趾有足够活动空间。
2.避免足部受伤:告知患者避免赤足行走,以防足部被异物刺伤;冬季注意足部保暖,但严禁使用热水袋、电热毯等直接暖脚,防止烫伤。由于糖尿病患者感觉减退,对温度感知不灵敏,易发生烫伤且不易察觉。比如,建议患者使用温水泡脚,水温控制在37℃-40℃为宜。
四、血糖管理
严格把控血糖水平是预防与治疗糖尿病足的核心要点,通过饮食调控、运动疗法、药物治疗等途径使血糖维持在合理范围。研究表明,良好的血糖控制可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生几率,延缓病情进展,例如糖化血红蛋白应尽量控制在7%以下等目标范围。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血糖控制方案,如2型糖尿病患者可根据血糖情况选择合适的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
五、并发症预防
1.感染预防:保持足部清洁,定期用温和肥皂水清洗足部,清洗后务必彻底擦干趾间部位。杜绝足部受伤后感染情况发生,一旦出现伤口应立即妥善处理。密切监测体温、伤口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征象,若发生感染,需及时应用抗生素治疗,但严格遵循抗生素使用规范,避免滥用。例如,若伤口出现脓性分泌物,需进行分泌物培养以针对性选用抗生素。
2.神经病变管理:针对存在神经病变的患者,除进行感觉评估外,可开展足部按摩等康复措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但按摩力度要适中,避免加重足部损伤。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足部功能锻炼,如屈伸脚趾等,维持足部肌肉力量。比如,每日指导患者进行3-4次脚趾屈伸运动,每次10-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