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及感染等致足部溃疡、感染、坏疽等损伤的严重慢性并发症,神经病变致感觉减退、畸形,血管病变致血供不足,感染加重病变;初期有感觉异常等表现,溃疡分不同级,感染坏疽有相应炎症或坏疽表现;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需控制血糖、改善循环、抗感染、创面处理;预防要足部护理、血糖管理、健康生活方式;老年患者需兼顾全身状况,儿童要选专用鞋具,妊娠期要严格监测血糖及足部护理。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及感染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发的足部病变,涵盖足部溃疡、感染、坏疽等不同程度的损伤,是糖尿病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病因机制
神经病变:糖尿病病程较长时易出现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患者难以察觉足部微小创伤,如摩擦、异物刺入等,进而导致溃疡形成;同时神经病变还会影响足部肌肉的正常功能,使足部畸形,增加足部受力不均风险。
血管病变:糖尿病可引起下肢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闭塞,造成足部血供不足,影响组织修复与抗感染能力,使得足部溃疡不易愈合,且易继发感染。
感染因素:在神经病变与血管病变基础上,足部微小创伤易引发细菌等病原体感染,若感染未能及时控制,会进一步加重足部病变,甚至向深部组织蔓延,引发骨髓炎等严重并发症。
临床表现
初期表现:足部可能出现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灼热感等,皮肤干燥、弹性降低,颜色改变(如肤色暗红),足部温度降低等。
溃疡阶段:可出现足部皮肤破溃、糜烂,根据溃疡深度不同分为不同分级,轻度溃疡仅累及皮肤表层,重度溃疡可深达肌肉、骨骼。
感染与坏疽:若合并感染,局部会出现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严重时可发展为湿性坏疽(局部组织溃烂伴化脓)、干性坏疽(足部组织缺血坏死、干燥变黑)或混合性坏疽。
诊断要点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情况、足部外伤史等。
体格检查:检查足部感觉(如痛觉、触觉)、温度、皮肤状态、足背动脉搏动等,评估神经病变与血管病变程度。
辅助检查:如血管超声可检测下肢血管狭窄或闭塞情况;创面分泌物培养明确感染病原体;X线或CT检查有助于了解骨骼是否受累及病变范围。
治疗原则
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及降糖药物等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为足部病变修复创造良好代谢环境。
改善循环:可使用改善微循环药物,必要时行血管重建术(如血管旁路移植术)以增加足部血供。
抗感染治疗:根据创面分泌物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积极控制感染。
创面处理:定期清创,清除坏死组织,保持创面清洁,可采用敷料包扎、负压吸引等促进创面愈合。
预防措施
足部护理:每日用温水(水温不宜过高,37~40℃为宜)清洗足部,轻柔擦干,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选择合适的鞋袜,避免足部受压、摩擦;定期检查足部有无破损、水疱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血糖管理:严格遵医嘱用药或注射胰岛素,定期监测血糖,确保血糖稳定,延缓神经病变与血管病变进展。
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控制血压、血脂,降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糖尿病足患者常合并多系统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在治疗中需兼顾全身状况,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加强足部护理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加重足部损伤。
儿童糖尿病患者:儿童糖尿病足相对少见,但需严格控制血糖,因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足部护理要特别注意选择合适的儿童专用鞋具,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足部情况,早期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期血糖控制不佳易引发糖尿病足,需在严格血糖监测基础上,加强足部护理,定期产检时关注足部状况,分娩后仍需持续管理血糖及足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