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组成。病因主要是感染因素,如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发展而来,还有其他少见因素;临床表现有流脓、肿痛、瘙痒;分类按位置高低和与括约肌关系分不同类型;诊断靠肛门指检、肛门镜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一般需手术,原则是切开或切除瘘管;预防要保持肛门清洁、积极治疗脓肿、避免久坐运动、合理饮食;不同人群肛瘘情况有差异,需个体化预防和治疗。
一、病因
1.感染因素:大部分肛瘘由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发展而来,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是因肛腺感染引起,感染蔓延可形成肛瘘。例如,肠道内的细菌侵入肛腺,引发肛腺炎,炎症向周围蔓延,形成肛周脓肿,若脓肿自行破溃或经切开引流后,脓腔壁形成纤维化,就会发展为肛瘘。
2.其他因素:结核杆菌、放线菌等感染可形成特异性感染性肛瘘;直肠肛管外伤继发感染也可能导致肛瘘;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也可能引起肛瘘,但相对少见。
二、临床表现
1.流脓:肛瘘外口会间断或持续流出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当脓液积聚时,局部会肿胀,疼痛加剧,当脓液排出后,症状可暂时缓解。
2.肿痛:一般情况下肛瘘不会有明显疼痛,但当外口愈合,瘘管内脓液积聚,或引流不畅时,会出现局部肿痛,甚至可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3.瘙痒:由于分泌物不断刺激肛周皮肤,患者会感觉肛周瘙痒,皮肤可出现湿疹样改变。
三、分类
1.按瘘管位置高低分类
低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下,可分为低位单纯性肛瘘(只有一个瘘管)和低位复杂性肛瘘(有多个瘘管和外口)。
高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上,也分为高位单纯性肛瘘和高位复杂性肛瘘。
2.按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分类
肛管括约肌间型:最常见,约占肛瘘的70%,多因肛管周围脓肿引起,瘘管位于内外括约肌之间,内口在齿状线附近,外口多在肛缘附近。
经肛管括约肌型:约占25%,多因坐骨肛管间隙脓肿引起,瘘管穿过外括约肌、坐骨直肠间隙,外口位于肛周皮肤。
肛管括约肌上型:较少见,约占4%,瘘管向上穿过肛提肌,然后向下至坐骨直肠间隙穿透肛周皮肤。
肛管括约肌外型:最少见,约占1%,多为骨盆直肠脓肿合并坐骨肛管间隙脓肿,瘘管穿过肛提肌直接与直肠相通。
四、诊断
1.肛门指检:可触及硬结样内口及条索状瘘管,按压时可有脓性分泌物从外口溢出。
2.肛门镜检查:有时可发现内口,以及观察到肛隐窝炎、肛乳头肥大等伴随病变。
3.影像学检查:
碘油造影:可了解瘘管走行,但现在应用较少。
磁共振成像(MRI):能清晰显示肛瘘的位置、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等,对复杂性肛瘘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五、治疗
肛瘘一般不能自愈,需手术治疗。手术的原则是切开或切除瘘管,敞开创面,促进愈合。手术方式有瘘管切开术、挂线疗法、肛瘘切除术等。具体手术方式需根据肛瘘的类型、位置等综合判断。例如,低位单纯性肛瘘可采用瘘管切开术;高位肛瘘多采用挂线疗法,利用橡皮筋或有腐蚀作用的药线的机械性压迫作用,缓慢切开肛瘘,同时避免了肛管括约肌一次性切断引起的肛门失禁。
六、预防
1.保持肛门清洁卫生,勤换内裤,每日用温水清洗肛门,尤其是便后。
2.积极治疗直肠肛管周围脓肿,防止脓肿破溃后形成肛瘘。
3.避免久坐,适当运动,促进肛周血液循环。
4.合理饮食,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和腹泻,减少对肛管直肠的刺激。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肛瘘的发生、发展及治疗可能会有一定差异。例如,儿童肛瘘相对较少见,多与先天性肛窦发育异常等有关,治疗上需更谨慎;女性肛瘘患者在生理期可能会因局部卫生等问题导致症状加重;有克罗恩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肛瘘治疗后复发的风险可能较高等。在面对不同人群时,需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肛瘘相关情况的影响,采取个体化的预防和治疗措施。